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许多地方大员纷纷提出入会申请并主动捐款予以支持。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动提出捐款2000两银元并提出入会申请,但康有为以其签订了《马关条约》为由拒绝入会申请。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C.维新变法群众基础广泛D.地方官员推动制度革新
2023-09-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扰被蒙蔽
2022-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检测历史试题
3 . 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质力相推”的世界,在自身固有的“动力”作用下的不同展开。这意味着“力量”上升为宇宙的本质。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4 . 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判断此人政治上是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