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2 . 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结论
1“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这说明义和团
A.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深得清朝上层支持
C.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能够掌控京津形势
6 .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中国经济核心区,利用洋教反清;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深入中国政治核心区,扶清灭洋。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南北方农民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不同
B.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C.对西方宗教由接受到反对的态度变化
D.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
B.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据此可知
A.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B.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D.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9 . 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2018-07-20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一五0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