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如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广告总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       

A.广告日益主导教育的发展方向B.国民主要关注的是医学教育
C.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制度层次D.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化的深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 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成丰帝迫 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 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 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 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3 . 下表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及其所占世界市场份额情况表,据此可知(     
时间1871年1874年1880年1886年1891年1900年1904年1908年
数量(千磅)223952231383279616318483273337148576193499210151
比重(%)92.79087.382.449.841.529.2629.2
A.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凸显B.中国茶叶商品化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D.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下降
4 . 【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关系】

材料

历史阶段世界中国
新航路开辟后近300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清朝进一步开疆拓土,造就了“康乾盛世”。18世纪晚期,即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19世纪后半期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化
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作为新生力量与美国一起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中国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中国得以参加巴黎和会,并以坚决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而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20世纪下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世界殖民体系加速瓦解,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走上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力量中心:西欧走向复兴,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加强。至今,这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仍在继续中国坚持抗战使中国赢得与美国、苏联、英国一起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地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加强。新中国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走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请根据上述材料,任选一个历史阶段,从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关系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拟定必须运用整体史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29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现有资料记载,在近代中国已开放的25个通商口岸中,18个口岸已有洋行出现,这18个口岸的传统金融业已经不同程度地与外贸发生了关系,其主要投资者和经营者开始向金融资产阶级转化。这表明当时(     
A.通商口岸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金融业呈现近代化的趋势D.国际市场决定中国金融走向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
7 . 冰雪运动的发展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冰雪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每年的皇家冰嬉大典对于清王朝来说更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清末民初,传统冰雪运动也开始了近现代转型。很多大学把体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如燕京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大一到大三每周都必须选一门体育课,包括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在高校蓬勃开展的冰雪运动及其携带的民族主义意识,很快被青年学生带入了更开放的社会公众视野中。19351月华北冰上运动会举办,当东北代表队入场时,队旗上白下黑,中绘各省地图,“象征白山黑水,映入观者眼帘,情绪为之起伏。令人有东北沦亡,不知何日收复之感”。

——摘编自《百年冰雪运动变迁映射民族复兴历程》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比较侧重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一枝独秀现象。1984年国务院政策要求“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冰雪运动政策由单一目标向双目标进行转化。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不仅对冰雪运动竞技性、群众参与性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等进行要求,冰雪运动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7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冰雪运动主体(受众)的变化,并说明推动传统冰雪运动向近现代“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冰雪运动70年政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
2022-08-0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疆域的定型和近现代疆域变迁的发端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从羁磨统治区域向直接统治区域的过渡,边缘化特质逐渐被“一体化”趋势所取代。1840年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由王朝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中华民族由自在民族共同体向自觉民族共同体转变,并形成了诸多的跨境民族,对近现代中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柏舟《中国古代王朝的羁縻统治:奠定中国大一统的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羁縻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羁縻体系终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中国古代羁縻体系终结的原因,并加以阐释。
2022-03-23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表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改订新约”的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问题:
(1)如何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叙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0-03-24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西方书籍,自然科学尤其应用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的四倍;而1902年到1904年,后者是前者的两倍。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甲午战争失败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民族危机加深D.西方国家文化侵略加强
2024-05-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