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经历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的发展过程,并较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在腐朽的封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一向以“长裾雅步”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人人皆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当时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包括“兴女学”)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摘编自徐波、沈卫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进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1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3 . 通史、断代史都是呈现历史的恰当形式,而有关通史与断代史认识之分歧,由来已久。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撰写《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认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司马迁将其“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故断汉为史,撰《汉书》,以彰显汉代历史地位。上述两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章太炎指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梁启超认为,“《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他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主义之发达。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梅春《不通古今之变则无以言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人治史观点的不同,概述两书成书的历史共同因素。
(2)比较材料一,概述材料二呈现的新观点,及其反映的治史价值追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2022-10-27更新 | 305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言论中,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多有出现。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所定特权条款的具体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是首当其冲的要求。此外,修改协定税则是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一致要求。对于内河航行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也要求利用条约期满或是修约之期,予以收回。“凡西人长江轮船,一概给价收回”,以使“长江商船之利,悉归中国”。对于海关行政权,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先采取某种变通办法,削弱外籍税务司的权力,“总税务司之任,添派一清正之大臣,显予褒封,阴收其柄”。各地海关税务司也以同样的方式,暗中达到这一目的。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宣传反清革命的过程中,曾涉及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不平等条约危害的揭露,主张废除或限制不平等条约赋予列强的种种特权。阐明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诸多特权,与清王朝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维持其统治地位也紧密相连。革命党人认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必须首先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英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维新派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早期维新派相比,革命党人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的主要不同,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边疆危机不断出现,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史。中国不同阶层的人们,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和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不同阶层的救亡图存的探索,分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曲折的原因和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04-28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