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人的“法国大革命”观

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观点(摘录)
徐继畲《瀛寰志略》“王(路易十六)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民不能堪。国大乱,寻废王弑之。
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路易十六“上断头之台,空酒国民……普大地杀戳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陈天华《猛回头》法国革命“前后数十年,终把那害民的国王贵族,除得干干净净,建设共和政府……这法兰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乐吗!”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自1789年,法兰西之《人权宣言》刊布中外,欧罗巴之心……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其群主,仆其贵族,列国宪章,赖以成立。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俄国革命代表着“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我们“惟有翘首以迎”

——摘编自柔孟林《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

(1)据材料分别概括近代中国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
(2)简评近代中国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
2024-06-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戏剧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剧坛上一次涉及到戏剧观念、戏剧创作和若干重要剧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运动。

材料一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最早感风气之先的是川剧。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不仅集资修建了一个叫做“悦来茶园”的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而且邀集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以提高演员的演艺和从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19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支持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要求警察在当前“军事戒严期间”帮助维持秩序。因为演出收入用于“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王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1)材料一中“川戏改良公会”成立的中外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演出与2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社会变迁与戏剧改良的关系?
2023-06-27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前预测历史试题(广东卷)
3 . [中国近现代语言统一]

材料一   清前期,清廷构建了一套包括汉语文、蒙古文、藏文等在内的多语文合璧制度,清廷没有赋予包括满、汉在内任何一种族群语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将“国文”和“官话”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同时期的《奏定学务纲要》规定,“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堂皆学官音”“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等。1908年,各省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明文限制“不识文义”(指不通晓汉文)者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使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成为明确的制度规定。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指示》,决定成立中央一级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为了提高群众学习的兴趣,各地还结合政治、生产和生活素材编写了一些教材与读物。如江苏新沂县群众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普通话教材,还自发创办了拼音小报;昆山县编印了课本、拼音字母表、昆山话与普通话对照表,还创造出40余种救具。到1958年初,在方言复杂的福建大田县吴山乡学会听和讲普通话的已达77.7%。到1960年,昆山、新沂、沭阳等县已有几十万工农群众学会了普通话。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清末国家语言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活动的认识。
2023-05-2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章炳麟(1869~1936年),原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馗书》,是章太炎第一本系统涉及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专著。1904年,他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再次出版。如表为其两个版本中的叙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刊行时间论断内容
初刻

1900年

震旦之共主,非仲尼之世胄则谁乎?
家天下则帝孔氏,百世丕天之大律。
仲尼横于万纪矣。
重订1904年孔子名过于实。“孔氏闻望之过情有故”,其删革六艺的卓越成就,乃老子、墨子不屑之事。
孔子道术皆不及孟荀。《论语》阐述的义理不明,《三朝记》(记录孔子与鲁哀公问对的著作)则自相矛盾,前后冲突,故“夫孟、荀道术皆踊绝孔氏”。
孔子非圣人,与汉之刘歆一样,乃良史也。

——摘编自余艳红《传统、现代与现代之后:章太炎的思想世界》

指出章太炎对孔子评价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11-14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之。
——摘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08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Chimerica”(China与America的组合),借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摘自百科全书《Chimerica》
材料四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我国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响应。为促成这一构想的实现,中国积极筹建“亚投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与第一、第二方案相比,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在“Chimerica”产生的背景。如何理解“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 .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