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内有人向其建言:“我们向袁世凯示好,是为国家大义,并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风亮节,效法尧舜,使中国不动干戈而获共和,避免太平天国汉人内战之覆辙,后世历史,将公论先生为一代伟人!”这一建言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主流意见,得到了立宪派和英国等列强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终结B.立宪派联合列强主导了革命进程
C.革命派对革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D.袁世凯完全认同三民主义的追求
2024-0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贵州、广西、江西、黑龙江、吉林、甘肃专用)-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89次组卷 | 8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摘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10-25更新 | 156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赞叹:湖北革命党人已有“如此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大事不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黄兴意在(       
A.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B.赞扬湖北革命党的斗争精神
C.强调湖北革命时势已形成D.夺取革命运动全国性的胜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同世界各主要国家近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样,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在其生成、演变的过程中,大致上经历了“特许制”与“准则制”两大阶段。在近代公司法尚未制定和颁行之前,所谓的特许制则是经地方封疆大吏奏准后的特许。如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即不是依照适用法律注册登记的,而是经地方官员向朝廷奏准后设立的。这在轮船招商局最初发行的股票中写得十分清楚,轮船招商局“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奏准设局招商”。这一由地方大宪奏准设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特许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由谁奏设,谁就取得了该设立企业的实际掌控权,如奕䜣所说:“招商局由李鸿章奏设,局务应由李鸿章主政。”早期的企业设立特许制,以及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是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特征。

——摘编自张忠民《1872-1883轮船招商局早期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轮船招商局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的题词。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近代以来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9-12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命令,宣布立即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A.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B.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
C.重塑国人信仰的迫切愿望D.崇尚实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7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
C.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