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2024-04-28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辛亥革命时,日本企图单独或联合英国出兵干预。但是英国官方和社会舆论一再发出不许日本出兵干涉的警告。这主要是因为英国(       

A.力图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B.坚持真正的“中立”政策
C.事实上支持中国的革命力量D.认同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
2024-03-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摘编自赵述颖《“师夷”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材料二   清末民初,因受时代影响,有人提出“兴商为强国之本”,有人认为“重报是强国的根本”,有人还指出“强国之本在育才,育才之本在蒙养”“强国之本在国文”。

——摘编自崔海港、陈明慧《清末强国思想初论》

材料三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凭借着浓烈的爱国情感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对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强国有了初步设想。

——摘编自王艺璇《毛泽东强国思想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强国”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3-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辛亥革命期间,美国报刊驻华记者积极描述孙中山革命领导者形象、宣传其共和理念;而英国报刊驻华记者及在华英文报刊则从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建立,持偏向支持袁世凯、不看好孙中山的态度。这些报道(       
A.真实还原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B.表明中国重视社会舆论宣传
C.基于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考虑D.揭露了清王朝覆灭的必然性
2024-03-24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华书局《孙中山年谱》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孙中山民权年谱”。(要求:参照示例,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符合年谱特征;结合材料,史料实证,逻辑严密)
示例
孙中山民权年谱
1894年之前,曾幻想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建立合众国”的民权主张。
2024-03-1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所署的别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翻开晚清的书刊,当包天笑、陈冷、林白水、陈少白、于右任等卓然显赫的名字映入眼帘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实只是笔名,对于他们的本名,人们却淡忘了;晚清笔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据统计,单是笔名超过几十个的就包括:李叔同(99个)、王韬(38个)、梁启超(38个)等;拥有十几个笔名者,不下40人。其中寄予政治思想的笔名为数众多,且有规律可循,基本延续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因而最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摘编自程丽红《笔名与时代——晚清报人笔名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以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笔名,并作简要说明。(要求:不得使用材料中已提及的笔名,紧扣时代,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连、锦州、丹东等城市的一些道路、广场、公园等设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表所示:

城市名称人士概况
大连市中山路、
中山广场、
中山公园、
中山区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向应广场、
向应公元
关向应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7年任入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
兆麟街李兆麟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鲁迅路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锦州市士英街梁士英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英雄梁士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舍身炸地堡,为锦州解放开辟了胜利的通道。
生于辽宁省本溪县,抗日名将、革命烈士。
丹东市邓铁梅路、苗可秀街邓铁梅、
苗可秀

——摘编自:网络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1-15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下图是近代上海的一份《时事新报》(局部)。由图中信息,可知当时(     
A.社会习俗土洋并存B.晚清教育经历了巨变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半殖民地化色彩犹存
2023-12-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89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
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2023-10-27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