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教仁(1882年—1913年),湖南常德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主张中国采取单一国制,即中央集权,并制定宪法予以保证。主张通过全国大选产生国会,由国会自主制定宪法,既不受外力干涉,也不要被居心叵测之人操纵,否则,宪法就不能代表“共和之精义”。但考虑到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形各异,武昌首义后各省都督均由地方选举产生,宋教仁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实际上也是为了反袁斗争的需要)。中央政府的政治架构,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19133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杨欣悦《宋教仁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请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24-05-1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89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
3 .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
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4 .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随后颁布《鄂州约法》,其中规定“湖北军政府当局以都督与其任命的政务委员和议会及法司机关构成之”“都督代表湖北军政府当局,总揽政务”“议会由民众于人民中选举议员组织之”“法司机关由都督任命之法官组成,依法审判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这表明湖北军政府(     
A.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政体B.落实了三民主义的要求
C.保障了武昌起义的成功D.尝试民主共和政权建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辛亥革命前后,女子军事团、中华女子侦探团养成所、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女子协赞会等女子社团纷纷成立。这些社团多以支援革命及彰显妇女的“国民”义务为宗旨,但多数社团存在的时间极短。这些女子社团发展受阻主要缘于(     
A.尊孔复古的逆流B.社会性质的制约
C.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D.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2023-04-09更新 | 597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历史中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缩影,要研究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必须首先从西方的文字和语言下手,在这方面林则徐做得比较好....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未重视对西方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它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已开始注意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国情,但却研究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没有从中得到启示,没有依据国情判断中国应该走什么路,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触动封建经济基础。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摘编自毛加元《论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的原因》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7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并峙表现了它们的不同-性,也有对抗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因而又具有同一性。”对两派理解正确的是(     
A.两派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两派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同
C.两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D.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