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 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

——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

材料二   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
2 . 时空观念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

材料二   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反动派杀害革命党人时,他去看热闹,回到未庄还手舞足蹈地向人们炫耀:“杀革命党,咳,好看好看。”

——鲁迅《阿Q正传》

材料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留下伟大遗产。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道路提供历史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团结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必须在长期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的起点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自觉地把握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推动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进程。辛亥革命是民族复兴道路探索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李坤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革命潜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探索经验。
2024-01-09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前期的历史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很多的说法。有学者把辛亥革命时期历史的主题确立为“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在此主题下,从近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推进,还原历史真实(见下表),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今天的中国梦。

项目时间重大事件
背景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4—1898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维新变法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1—1911年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
高潮1911年10月武昌起义
1911年11月全国十几个省独立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从上表中至少选取三条历史信息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10-06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2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宪政建设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及《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3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当革命到来之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支持汤化龙,不遗余力为他收买选票,开盘每张选票银元5000元,不久便增至8000元甚至1.2万元。按当时物价,5000元已足购田置产,1万元可使一家达到小康。

——摘编自黄宏《民国初期议会政治的实践》

材料三   曹锅的选票一直开到了每张5000元,1923年10月10日,曹锅以1356万元巨款,终于买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如愿以偿当上大总统。

——摘编自杨学舞《民国总统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三反映的现象,并从政治演进的角度加以评价。
7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能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原因是什么。
2023-06-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改良为首要选择、避免公开的暴力对抗应为常情。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改良与革命各有功用,共同推动者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如果说革命是高昂的主旋律,改良则是和声,是副歌,两者的配合使历史前进的交响曲更加雄浑丰满。

——摘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根据材料,围绕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3-05-22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2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中大多数人出身富室,接受过新式教育,活动区域多集中在城市集镇,不了解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严重地脱离农民群众。因此,他们在反清斗争中非但未与农民融为一体,反而在某些问题上走向了对立。例如在对待新式学校的态度上,两者的对立就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抗活动中常把新式学校当作泄愤的对象,发生许多毁学事件,而当时新式学校又恰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原因剖析》

材料二   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党员人数的50.8%,农民占18.7%。据1929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统计,19286月,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7月降为5.5%,19309月下降为1.6%。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并说明此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22-10-20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启后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