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首义”(或“武昌首义”)的正式提法,较早见于孙中山19121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书云:“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191241日在《批马伯援等呈》及《令财政部拨给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文》均称“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而是由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自冯天瑜、李小花《辛亥首义的历史意义和开创性贡献》

材料二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但日益巩固与扩大,而且相互连成一片。194887日至20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正式选举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取代5月成立的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是解放区最大的一个大区人民政府。它除领导有4400万人口的华北地区外,还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统一领导和管理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军事工业等。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央人民政府的许多机构,就是在华北人民政府所属有关各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引自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简述“武昌首义”的含义。结合所学,指出“共同作用”于武昌首义的“各种力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所作的贡献,并阐述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必要性。
2023-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2 . 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2021-04-0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刚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A卷·夯实基础)
3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8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渡江战役打响的时间(精确到年、月);并说明“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4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0-01-26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