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作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这表明辛亥革命(     
A.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23-10-1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战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取代,“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各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张国刚《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外部和内部动乱的双重压力下,在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惯性机制支配下,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削弱,组织能力降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统天下被打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 但中国不是以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而是以一个被侵略国家的身份被迫进入世界体系的。 然而,由于政局变换,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难以平稳地发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艰难中寻求发展。 在列强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中国成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落入了殖民地宗主国的半殖民地。19世纪70年代,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君民共治”和设议院要求,是近代民主化的最初思想酝酿。 有革命派所领导的社会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最终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把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推向一个高峰。

——摘编自刘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这一特征在社会领域的反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4 .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革命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D.民主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6 .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建设民主政治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彻底改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020-01-17更新 | 188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这众多的矛盾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单一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转化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危机和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深重灾难和贫穷落后。因此,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它决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底蕴,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东方文明的民族。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状况越来越糟。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举例说明1840-1912 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三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
2022-1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

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唐)杜佑(通典)

明代天启年间青花瓷

注:图案中有“白马紫金鞍”的文字,源于一首古民谣:“白马紫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

年份

事件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3-05-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预示着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从“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B.实现了社会转型的目标
C.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023-01-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B.反封建求民主的尝试
C.近代思想启蒙的潮流D.天朝上国统治的崩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