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2年2月7日,黎元洪致电孙中山:“俄国将援助蒙古独立,扩张其势力范围,英国亦将扩张其势力于西藏,日本此举或欲延长其租借地期限……或更占领满洲全境。为今之计,宜速促满洲退位,恢复秩序,合力以排诸外国之要求,否则危险万状。”材料可用于探讨(     
A.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B.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D.国民民族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
2023-04-20更新 | 43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4 .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明室后裔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的称谓。康乾时期,“南明”是敏感的政治符号被禁止提起。在20世纪头十年,“南明”概念却被广泛使用,但随后20年内,“南明”概念又未受到特别重视。由此可知,“南明”这一概念地位的变化(     
A.表达了国人抵抗外来压迫的愿景B.深受时局变化与民族观念的影响
C.反映出北洋政府加强了对民间舆论的限制D.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否定
2023-02-11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