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 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 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 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建立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影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27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3 .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B.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4 . 1919年前中国棉花每年有数十万担,乃至上百万担的出口,而进口多则不过三四十万担,少则近数担。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1921年进口量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大掠夺中国原料B.外贸逆差持续扩大
C.国内轻工业有较快发展D.棉花种植走向衰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载,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民国成立扫清了经济发展的障碍B.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依赖减弱
C.爱国运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经济发展受世界大战影响较大
2023-12-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该变化的因素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外,还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
工厂数(家)464612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洋务运动的抵制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1)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1912年1920年发展速度(1912年=100)平均增长率/%
棉纺
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095641598074313.6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26166675255.211.0
机器
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包66470203950306.8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19668316423.019.8
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361746206.610.9
电力业华商厂发电量/千瓦1201329602246.411.9
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59405109741184.78.0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8 . 据《第一回中国年鉴》记载,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约四千万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且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清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实业家爱国精神的推动D.日本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9 .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019-01-30更新 | 1583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2014年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