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019-01-30更新 | 1585次组卷 | 26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检测
2 .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出现文中官员称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制度的创新
B.政治制度的改变
C.西方势力的干涉
D.守旧势力的妥协
3 . 西学东渐

材料一: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美术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西洋乐器
建筑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末至民国时期“译书”内容变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注中“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的影响。
(3)你如何理解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
2019-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4 .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作者主要想强调的是
A.旗袍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旗袍是西学东渐局面下的产物
C.女权运动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D.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然变化
2019-09-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八校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2019-01-30更新 | 2188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7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
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合计
公布法令、条例数目150553451394022391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B.军阀统治出现政治认同危机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一:“有文字为智国,无文字为愚国;识字为智民,不识字为愚民:地球万国之所同也。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裘廷梁曰:此文言之为害矣。”

——裘廷梁1898《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材料二:“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原载《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第1卷第1号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原载《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第1号

材料四:“国语运动”……牵涉了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要以人力办到,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潮流必须合拍……欧战结束了,全世界发生一种新潮流,激荡着中国的社会,于是这个“国语运动”才算水到渠成,政府和社会互助而合作,三五年工夫,居然办到寻常三五十年所办不到的成绩。

——程巍《谁领导了1916—1920年的中国文学革命?》,载《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

问题:

(1)材料一中裘廷梁认为“智国”“智民”的标准是什么?在他看来,导致中国不属于“智国”的原因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在观点与形式上有何异同?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3)你如何看待材料四中作者对“文白之争”结果的评价?

2018-04-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9 .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发展和变迁,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年)人力车(辆)马车(辆)轿子(乘)马(匹)脚踏车(辆)机器脚踏车(辆)汽车(辆)公共汽车(辆)有轨电车(辆)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注:1889年数据系三天平均,1926年数据为两天平均,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10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礼仪方式的变化,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常用礼仪,能体现传统文化
B.到近代跪拜礼仪完全被握手脱帽等新式礼仪所取代
C.从跪拜到握手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社会进步
D.辛亥革命后握手礼仪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上流社会
2016-12-07更新 | 10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