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激进的时代·时代中的思想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根本出发点即是维护民国来之不易的共和国体。随后,陈独秀提出国民应“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和“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被后世认作《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提到:“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摘编自赵菲《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政治思想与文化主张为中心》

(1)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陈独秀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克林德碑》(1918.10)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何等可耻”的义和团事件过去会发生,将来也还会发生。他还分析道,是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原因才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同时,他已然开始强调清朝政府对义和团事件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妄自尊大的”“专制的”“旧党”利用义和团。

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9)中,陈独秀认为:“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意义的义和团!”并指出,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造就了义和团的顽旧、迷信和野蛮,而义和团是在“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中代表了民族的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

——摘编自王洁《从陈独秀论义和团看政治生态变化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陈独秀从1918年到1924年对义和团运动看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看法变化的时代背景。
2024-01-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启蒙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复古为解放”的形式;另一种是反传统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无论是“复古”的形式还是反传统的形式,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土壤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但又都必须和应该达到改造传统、开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目的。

——摘编自汪澍白《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说讨论会论文选上·启蒙运动的曲折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917-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确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光荣战士。尽管他们自身也有弱点,但在当时说来,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们强调“独立人格”和“平等人权”,所追求的还只是个人的解放,而不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因而,仍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1963年,《光明日报》所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是60年代初期学术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众多文章中的一篇,与其他讨论文章一起,对真理标准问题尤其是实践标准问题展开了一次相当规模的讨论。这次讨论相当深入,涉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实践检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基本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龚育之、何祚庥、陶德麟、陈先达、张世英、高清海、孙伯揆、赵风岐等当时还尚年轻的学者都参与了这次讨论。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些还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25更新 | 228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创立儒家的过程看,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因”和“损益”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既继承和延续了原初的文化,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儒家学说推行的安家邦和忠孝之道的理念,不仅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普通百姓眼里,也契合了长期以来坚固的血缘心理和社会道德上的满足。这种积极、有为的思想,立足现实,为此后世儒家主动吸收其他学派合理的思想,也使儒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和民国初期提倡尊孔的主张相比,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反孔言论无疑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从本质上是反孔非儒的。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决裂,而是采取“重新定位孔学”的方法,即先打破孔子偶像,然后在恢复孔子及其思想的原来面目。在自由、民主等观念日益为现代化作出贡献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实现救亡图存,重估儒学价值,并推动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态度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