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科学救国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兴起于民国初年,其产生及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伴随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而日渐演进的。在这一进程中,科学救国思潮与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互动的关系。

——摘编自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与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科学的内在精神成为许多人探讨争论的内容。任鸿隽在《科学精神论》中阐释:“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而已。”“真理的特征”,就是“有多数之事实为之佐证”。因此,“崇实”与“贵确”是科学精神的两个基本因素。胡明复以相类似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之精神,即科学方法之精神。”……《新潮》杂志也参加了有关“科学精神”这一问题的讨论。毛子水撰文认为:“对于一种事实,有一个精确的公平的解析,不盲从他人的说话,不固守自己的意思,择善而从,这就是‘科学的精神’。”陈独秀认为,科学精神就是“别是非,明真伪”,并大声疾呼“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严守科学方法”。

——摘编自王业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早期国人对“科学救国”的论争。(要求:提出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2-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2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