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0年代初在湖南最畅销的新文化杂志是《劳动界》,销量第二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刊物的销售情况,反映了
A.《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B.《新青年》宣传新思想遭到人们抵制
C.新文化运动有从精英转向平民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脱离普通大众的严重缺点
2022-05-30更新 | 499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1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2023-05-12更新 | 984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五晚清至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道路的尝试(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4 .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审视西方的角度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救国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争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政治向来是奉圣经为准衡的,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李剑农《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1916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
(3)材料三体现了何种思想主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2021-02-26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刚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A卷·夯实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出于外交活动的需要,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变更几度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由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歌词如下:

巩金瓯[ōu],承天帱[dào],民物欣凫 [fú]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 [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二册,卷一百九十九﹒乐十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的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发布于1915年5月。歌词如下: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政府公报》第1095号,1915年5月26日

材料三   近代中国第三首正式的国歌《卿云歌》于1921年7月1日正式发布。(此歌为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应征作品,后经重新谱曲)歌词如下: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众议院汪荣宝送国歌函》,载《教育部编撰处月刊》1913年5月,第1卷第4册


(1)《巩金瓯》发布时,清政府正在进行王朝自救,这一事件是什么?
(2)《中华雄立宇宙间》问世时也引来众多批评和质疑。结合时代背景和歌词内容,分析原因。
(3)从《中华雄立宇宙间》到《卿云歌》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举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因素。
6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2020-09-17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A卷基础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2019-01-30更新 | 2184次组卷 | 48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