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

——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2024-01-22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务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竞争-机遇-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2023·浙江·高考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1975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一上·江西上饶·期末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一下·河南濮阳·期末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1848年六月革命的教训中则提出了“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还占着人口的多数,并且短时间也不会成为少数,所有争夺统治权的阶级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了新估价。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政党、工会组织、报纸以及教育团体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7-03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遇到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边求人格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回答的正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现实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不再只是诸如君主的个人意志,而是具有群体契约性并发挥着社会示范效应的政党组织、党性观念、规章制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遂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的榜样。斯大林曾赋予十月革命以一种东方民族现代性觉醒的意义,“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了东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过国家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民族自觉。

——摘编自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
2023-01-09更新 | 20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8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狮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
2022-01-09更新 | 326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