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中共建立之初,不要说具体的国共合作,就连宽泛的“联合战线”,中共都尚不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一大上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外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倡导“中国国民党应该是中国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还对社会革命分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

——摘编自蔡珍《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研究(1921~19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认识变化的意义。
2024-04-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禁烟运动之前,鼓吹武力侵华,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的舆论已经甚嚣尘上……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商人团体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并利用这一“机会”使中英关系问题“获得永久解决”。

材料二   “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引起英国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巴麦尊的对华战争案得以通过,英国随即派出了侵华远征军。

1853年,法国神甫马赖来华后,他违背条约,私自到广西西林县传教。他吸收的教众良莠不齐、行为不端,与当众民众产生冲突。1856年初,西林知县张鸣凤令马赖离境,马赖未予理会,张鸣凤遂于2月下旬将马赖与两名教徒处死。事件发生后,法国以此为借口,决定出兵中国。

材料三   法国侵越的目的,除了在越南建立殖民地以外,还企图以越南作为跳板,北上攫取中国的资源。使法大臣曾纪泽致书李鸿章说:“法人之夙志,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越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此间人之著作,多可为证。”

材料四   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到18946月下旬,日本入朝兵力达7600……其兵力远在清军之上。……日本抛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已达到即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清军的双重目的,……日本政府电令其驻朝公使大岛圭介:“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材料五   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团于19001月下旬向清政府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发表一道上谕,宣布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以上材料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完成表格填写)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2)面对着数千年未有的危局,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和探索,请写出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19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初:

材料六   日本臣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所有在中国制造之货,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摘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3)材料六出自哪一条约?该项内容表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024-04-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中国近代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情色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和后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1920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周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载《新青年》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
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我所以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责重。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载《新青年》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

材料二   秋收起义中,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找落脚点。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并选择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从各方面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本书编写组编著)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不同时期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简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探索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11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建立兴中会,与会的有刘祥、何宽等华侨20多人。同盟会成立后,海外侨居地的同盟会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其中新加坡和槟榔屿同盟会影响最大。据新加坡同盟会负责人张永福记载,当地华侨得知国内要举行黄花岗起义,每十天左右开一次会,进行筹款,到起义爆发时捐献3万多元。得知武昌起义胜利,新马华侨组织演说团、戏剧团,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约2000名华侨直接回国参加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不少华侨万里迢迢回国参政,在各级革命政府中任职。

材料二   随着日本侵略加剧,各地华侨纷纷组织联合团体。193610月新加坡华侨召开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确定今后的首要任务是从自身做起,促成国内各实力派之联合,最终实现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全国抗战爆发后,不少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19396月印尼华侨梁添成离开新婚妻子架机保卫陪都重庆而血溅长空。抗战期间,华侨的捐献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量侨汇成为国民政府财政的重要补充。以陈嘉庚等人为代表的侨胞还在大西南积极投资工矿、垦殖、医药等产业。在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抗日的决心及恳请各国援助,获得很好的回响。

-摘编自任贵祥、李盈慧《华侨与国家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侨支持祖国民主革命的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侨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
7 .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5月5、6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板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
(3)说明材料三中“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的内涵。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另一轨道”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是特指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意识形态的总和。从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矛盾深化和人民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由于社会进程的复杂多变,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生于这块社会土壤中的文化思潮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124日下午三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守旧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并指责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指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士林败类”。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当做大恶之首。

维新派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批判,认为“君末也,民本也”,君主是由民选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也可以共废君也”,从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1899年《万国公报》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此后,在报刊关于介绍马克思及其观点的文章间或出现。1918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203月,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焦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2023-12-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1912年至1928年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叙述的。这16年的历史,理所当然地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就会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它既为未来开辟道路、提供条件,也为未来设置局限。因此这段历史和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总结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洋军阀时期与近代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