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着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狄德罗艰苦奋斗了近20年,克服各种困难,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把全书35卷出齐。百科全书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它唤醒了人民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人们习惯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把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相比拟。的确,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这个运动的发生,是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走了一段同西方前辈们相反的路程,这个迟到的思想运动,决定了下面这个历史特点:它一面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一面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障碍。

——摘编自彭明、周天度等《中华民国史第3卷(191619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2023-05-08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节选)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5—192312月)

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一、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三、A

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B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华盛顿会议

二、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退滞

四、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五、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六、C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19277月)

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7—19458月)

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一、日本使华策略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二、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三、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国共摩擦的激化

四、D

五、汪伪政权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六、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


材料中有ABCD四处空白,需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和所学知识,任选一处空白,自拟合适的标题,并简述自拟标题下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理由。(要求:主要内容和自拟标题历史时限相符,史实准确,理由论述符合逻辑。)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新的策略路线,扭转了党内的混乱状况,整顿了党和革命队伍,对领导人民坚持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刘克梁《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材料三 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国剿”的经验教训。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7 .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魏源《海国图志》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地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2)对比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8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

2018-06-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