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全球视域看,中国政党是伴随着新生的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中国传统的衰落的农耕文明进行野蛮入侵和残酷解构之过程出现的。19世纪以来,以英美两国为样本的政党政治思想伴随着西方国家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播向东方……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同盟会和其他早期政党的诞生,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影响下创建的。

——摘编自廖皇珠《百年来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从历史上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萌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萌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形成的。它的萌生与确立,与当时蒋介石独裁国民党一党专政、打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关;与各民主党派当时所坚持的中间路线西式议会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救中国有关;更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采取顺应国情与时代发展的政治路线、建立和发展多党合作关系有关。

——摘编自许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由来与价值贡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并指出此时中国政党的历史使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条件,并概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时间基地基本情况
马尾船政旧址群1995以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厂旧址为依托,建有马江海战(中法战争重要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景点,还有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中坡炮台、昭忠祠、英国领事分馆、轮机车间、绘事院等多所船政遗址
林祥谦烈士陵园1995是为纪念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林祥谦烈士而建,建有林祥谦烈士雕塑、二七烈士纪念堂,林祥谦烈士墓等纪念建筑物
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1997在原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基础上改扩建,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包含《建宁革命斗争史》《建宁历史文物》《周恩来同志生平》三个专题陈列馆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

——据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整理

从表中任选一处,归纳其入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由,并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

材料一

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

材料二

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

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的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
(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
(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
2024-04-01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
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021-06-08更新 | 4966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所以我在这儿要发表出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我的意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当时《读书杂志》开辟的“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总结道,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甚至“不瞭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谈谈你对“贯通起来”的看法。
8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12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界别

立场

学界

军界

政界

商界

新闻界

工界

警界

未注身份

合计

以俄国为友

371

7

7

5

7

4

2

94

497

以美国为友

72

2

2

1

0

0

0

30

107

票数总计

443

9

9

6

7

4

2

124

604

——摘编自杨天宏《“大革命”前夕的社会心理变动》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彷徨无助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希望与视野,“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阶段,西方被热切地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质疑、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屠杀,使西洋文明顿失光泽。

——摘编自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

材料三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是要搞社会主义,不搞资本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反对照搬照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模式,寓社会主义的共性于“有中国特色”的个性之中。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摘编自王廷科《“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寓社会主义的共性于‘有中国特色’的个性之中”这个观点。
2024-04-2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并介绍马克思的是梁启超,但他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在辛亥革命前后积极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但在当时与广大民众没有关联,更没有发展成实际的运动。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34次。1917年,陈独秀答复读者来信,他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达1188次。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追随陈独秀、李大钊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更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方式热烈地探讨社会主义问题。19208月,蔡和森致信毛泽东,提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表示深切的赞同,认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从这些书信来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对新青年们的吸引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探索与选择。

——摘编自李维武《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主义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青年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