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材料三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3-09-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下进行的,在进军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民党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使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

材料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新道路。

材料三: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延安就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战中,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哪次会议?说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2)材料二中的“走出一条新道路”是什么?材料三中的会议是什么?
(3)“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023-09-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问题上的论战从未间断。五四前后,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延续10余年。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关于新旧文化能否调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采用何种文化、走什么道路等。在这场论战中,“东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

对此,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

——据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方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指出此种态度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09-05更新 | 17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6 .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长沙人,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阅读材料:

材料 1898年以来,维新派举办的《湘报》等报刊对徐特立产生了启蒙作用。由此,他就成了“康、梁的信徒”。1905年,受到《民报》等革命书刊的影响,徐特立“由立宪思想转到民主共和”,“从康梁的信徒转为孙文的信徒”。武昌起义正式爆发后,徐特立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但随后,看到革命后的“政府总是坏的,革命党做了官就要叛变”,这使徐特立大失所望。由此,他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教育,决定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徐特立组织学校职员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并组织抵制日货,惩罚奸商等活动。徐特立透过五四运动,看到了中国的出路所在,开始酝酿并最终在1927年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摘编自梁堂华《徐特立:民主革命的积极斗士》


完成下列要求:
(1)徐特立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奋斗历程中,身份不断转变。据材料,概括徐特立身份不断转变的主要过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涵、成因方面,论述“徐特立救国救民思想的转变之路”。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3-07-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5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3009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亦农,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1919年夏,离开家到上海“边工边读”,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1921年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到培养干部的政治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归国后,参与领导了省港大罢工等不同形式的工人罢工200多次。192610月至19273月,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罗亦农与赵世炎、周恩来率领工人武装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大革命时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大壮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罗亦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主持制定了详细的“鄂南暴动计划”,燃起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烈火。同年,又负责起草了《党务问题》的报告,并与瞿秋白一起拟写了《党纲草案》。1928年最终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时年26岁。

——摘编自李良明《中国工运英烈传——罗亦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亦农从事革命事业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亦农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2023-05-14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7年的夏天,施洋通过律师考试。次年,他在汉口后花楼街5号开办了自己的律师楼。开张当天他就接到一桩案子。一名女工在法国人的纺纱厂工作,工头“假洋鬼子”逼她嫁给自己。女工的父亲恨得一头撞死,女工告状无门,遂向施洋求助。施洋未收她的律师费,并出庭代理诉讼。“为工人打官司不收钱的施律师”声名顿时传开。不到3个月,他就为劳工打赢了9场官司。他主动担任湖北28个工厂劳工的法律顾问,组织大规模的维权行动。19226月,施洋接受李大钊的邀请,加入“换骨又换汤”的事业。99日,粤汉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武昌徐家棚站即由林育南、施洋领导,罢工17天,以当局被迫同意工会所提条件而获全胜。192324日,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施洋作为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工人和学生游行示威。27日晚,罢工受到镇压,他亦被反动军警逮捕。法庭上,他镇定自若,一一列举军阀的恶行。2天后,施洋被判有罪,执行死刑,年仅34岁。

——摘编自林海《后花楼街5号,施律师不再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换骨又换汤”的事业是什么事业,并简析施洋加入这项事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洋短暂一生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2023-04-10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