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末《清议报》上的《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一文中首次出现了“帝国主义”一词,此文由日文翻译而来,是日本人片冈鹤雄译自美国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一战结束之初中国思想界批评帝国主义强权逻辑成为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同时形成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
“冷战”格局形成后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参考表中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建构与调适”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09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前)

材料二   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大张旗鼓传播马克思主义,正是看中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彻底满足中国革命的需要。李大钊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远在法国的蔡和森致信毛泽东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摘编自陈晨、徐方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前)”作出合理解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表2是1924年到1927年间《申报》呈现的广州镜像。

时间报道内容
1924年4月21日广州平民教育事业近日组织已略完备,定期本月12日举行读书大运动,择定第一公园为露天市民大会,并开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
1925年6月9日广州市教育局直辖80余校,请求发薪……市教育经费,中等各校欠发八月,小学校欠发七月,教职员穷窘已达极点,无从维持生活
1925年12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推行新官制改革:包括常务委员会的人数;废用委员长之名称,而用主席之名称;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和政治委员会;设立财政、军事、民政、市政、商务、教育、建设、农工七厅
1926年1月20日广州各界群众举行反对日本出兵东北示威大会,并发表宣言,以扬民气

——摘编自金宇《<申报〉中的大革命时期广州城市形象》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报道内容,概述其反映的这一时期广州城市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4-06-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度,1875年生,18岁考中举人。

1907年,杨度阐释“君宪救国”思想。经袁世凯推荐,为清廷权贵大臣讲授宪法,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的先例。

1915年,以“筹一国之治安”为名,为袁氏称帝大造舆论。“洪宪”皇帝梦破灭后,杨度被判为帝制祸首,通缉捉拿严惩。

1922年,杨度对孙中山坦诚的说:“我的君主立宪主张已经失败,目前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此后,他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为南方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精神让杨度深为感动。杨度表示“为了挽救中国,愿尽一切力量为共产党工作”。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党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谢春涛《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中国出版的部分图书   

时间(年)作者(译者)国家作品
1899飞天道人(译者)中国《支那保全策》有贺长雄【日】
1908白鸟库吉日本《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
1913酒卷贞一郎日本《支那分割论》
1915白鸟库吉日本《满蒙研究汇报》
1917申悦庐中国《中华民族特性论》

材料二   “五四”之前的那几年,在中国的报刊上,反复出现这些惊心扎眼的消息,更刺激着中国知识人的神经,如“日人之蒙古视察”(1913)“日人热心研究满蒙”(1913)“日人之我国经营蒙古观”(1915)“日本拟设置满蒙领事馆”(1916)“日人谋我满蒙之感言”(1916)“日本拓殖满蒙之新计划”(1916)。

——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五四”之前有关“主权”问题的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入侵对抗中出现的,与世界观念、主权意识的产生和华夏中心观的破灭联系在一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主旋律是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反帝爱国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等。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以1901年为分界,明确标示出不同的时代特征。19世纪传统民族主义运动从组织力量上看,无论是鸦片战争时三元里的社学还是义和团时期的“坛”“券”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机制。他们借以动员民众的手段是传统社会中的揭帖、告白、歌谣、俚语等具有隐秘性和隐喻性的载体。而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力量已是近代临的社团组织,如商会、学生会等。新世纪民族运动的动员手段已经主要是报刊、公告,甚至还有各种公开的演讲、报告等,更多地表现为公共性、公开性的载体。

——摘编自王先明《义和团与民族主义运动的时代转型》

请选择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民族抗争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要求:写出选取的尺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