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料记载,“自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后,省港罢工工人异常激愤,故日来闻之政府招募输送队,极为欣悦,争往应募”。“当党军由虎门出发石龙时”当地农民“带路输送无不努力效命”。上述记载反映出(     
A.国民革命蓬勃开展B.外国侵略势力受抵制
C.北伐战争顺利进军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据《黄埔军校史料》记载,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共八门。这表明黄埔军校(     
A.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人才B.对军事技能培养意识淡薄
C.侧重于教育的中西方结合D.军事理论的培养源于苏联
2024-05-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持续了诸秦王的工作。 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 “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 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徙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 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 他又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在家庭伦理领域,唐甄提出“父母,一也;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 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

——摘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材料三:1921 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 种“马克思全书”、14 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 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 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 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 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汪娜娜《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2024-01-15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

——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11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建立兴中会,与会的有刘祥、何宽等华侨20多人。同盟会成立后,海外侨居地的同盟会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其中新加坡和槟榔屿同盟会影响最大。据新加坡同盟会负责人张永福记载,当地华侨得知国内要举行黄花岗起义,每十天左右开一次会,进行筹款,到起义爆发时捐献3万多元。得知武昌起义胜利,新马华侨组织演说团、戏剧团,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约2000名华侨直接回国参加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不少华侨万里迢迢回国参政,在各级革命政府中任职。

材料二   随着日本侵略加剧,各地华侨纷纷组织联合团体。193610月新加坡华侨召开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确定今后的首要任务是从自身做起,促成国内各实力派之联合,最终实现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全国抗战爆发后,不少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19396月印尼华侨梁添成离开新婚妻子架机保卫陪都重庆而血溅长空。抗战期间,华侨的捐献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量侨汇成为国民政府财政的重要补充。以陈嘉庚等人为代表的侨胞还在大西南积极投资工矿、垦殖、医药等产业。在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抗日的决心及恳请各国援助,获得很好的回响。

-摘编自任贵祥、李盈慧《华侨与国家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侨支持祖国民主革命的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侨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
6 . 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国内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有人日记中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土地革命
2024-03-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记载:“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B.“政治问题”指俄国十月革命
C.“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卅运动D.“远因”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8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北伐军人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这说明北伐战争(     
A.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B.顺利进军归功于农民的支持
C.反帝反封建符合广大人民愿望D.在长江流域的进军更加顺利
2023-10-22更新 | 326次组卷 | 8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据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载,总共人数无确实统计,大概有六七万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以如此规模的行动,走上政治舞台。这又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由此可知,该历史事件(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C.改变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D.促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