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广东出发向长江发展的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乃遭遇到暂时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此次失败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中国资产阶级(非买办豪绅阶级)也受了打击。但最近数个月来,工农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在南北各地发展起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二   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任何利益和便利,相反,没收其财产,废除其债权,肃清其走狗,驱逐其侦探。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乃遭遇到暂时的失败”的原因及中共为挽救革命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制定这些主张的出发点。
2022-02-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
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021-06-08更新 | 4966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进一步完善。他认为,清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正在迅速地走向死亡”。为此,他主张“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5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他建设一个资产阶级近代化政治国家的理想的高度概括,是他政治近代化理论日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对中西文化“因袭”“规抚”而后有所“创获”,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结晶。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和新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国家,新就新在它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关于如何保证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因素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保证。

——摘编自杨胜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日益成熟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政治目标的不同,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2024-02-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而为各方面所极力要求实现完成者,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以前表现于生活各方面的专制主义和大某某主义,到了现在都为德谟克拉西所战败了……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底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重大的势力。无论什么贵族,什么军阀,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

后德谟克拉西而起者,为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Ergates 在希腊语为“工人”(Worker)之意,故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而却无新字以表章之,故政治学者创 Ergatocracy一语以为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之用。……将来到了基础确立的时候,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

——摘自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3-06-21更新 | 97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英国拒绝中国直接参战,但中国人未因此放弃参战的努力。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在唤醒中国民族意识的同时,也使中国参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向协约国派出华工的策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出的。华工出洋计划不仅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起到关键作用,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从1916年到1918年,共有超过14万名华工被英法运送到西线战场,他们从事修建铁路,挖掘战壕等各种工作,至少有3000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战结束后,华工仍继续留在欧洲清理战场,参与战后重建。当华工获悉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控制权时,向中国代表团递交请愿书,要求绝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对蔡元培等社会精英而言,中国社会改革与国人出国息息相关。他们提倡国人到国外工读和积极帮助在法华工。借助华工来改造中国也是中国未来领袖毛泽东、周思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愿。华工归国后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会,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华工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一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023-05-06更新 | 48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了“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之源始略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译介者只是从经济学知识的范围译介剩余价值学说,无专门介绍阶级斗争理论的文章。关于唯物史观,早期译介阶段对此注意者不多,片鳞半爪的介绍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五四运动后,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与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相联系。蔡和森明确指出宣传阶级斗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少数有有产阶级的压迫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关于唯物史观的介绍,凸显了唯物史观揭示中国社会变革规律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议院制的否定,到民国初年李大钊对代议政治的怀疑,很有代表性地说明,先进人士期待有一种新的革命模式的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宪法重奏民主主义在西方的胜利凯歌。事实上,就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沉迷于民主主义思想时,一部分漂流国外的中国学子已经感受到它的落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因素。
2022-12-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赢在新高考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是指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区域,天下则是包括外国没有直接控制的地区。这些地区以藩属、朝贡等名义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是名义上的归附。一般而言,天下观只是一种观念,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方才产生……只有当中国面临的对手足够强大,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外化"的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据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和天下观》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据焦润明《论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朝代的边疆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家观和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10 . 时代与报刊

据现有材料统计,五四运动时期,全国新创办报刊1000 种左右,选取部分有刊存的主要刊物如下表。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
(2)如果让你在1840—1912年之间创办一个报刊,请为这一 报刊起名,并结合时代特征说明创刊理由。(要求:刊名须反映办刊主旨;办刊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2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