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1922年,《北京大学日刊》上曾刊登过某研究会的研究方法,摘引如下:“A劳动运动研究……B《共产党宣言》研究;C远东问题研究”。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A.民国初期维护共和的斗争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的学术界“谈良知者盈天下”,士人中出现了“凭虚见而忽躬行,甚至越绳墨自恣”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些儒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对宋明儒学的反省和批判中,积极致力于“儒学精神的重建”。例如顾宪成把关注国事、天下事放在首位,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他还认为把孔孟之道说成“万世无弊”的绝对真理是错误的,任何思想在发展和传承中都会出现“失真”。他和其他东林学者力求把讲学与救世情结结合起来的学术努力,反映了晚明儒学发展的新动向。

——摘编自姜林祥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

材料二   维新人士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对儒学经典的批判,将孔子与后世儒家割裂,挖空了传统儒学的内核。他们提出后世儒家失去了“孔子真精神”与“儒教真义”,继而提出“孔教复原”即恢复“孔子真精神”。康有为鼓吹孔教本来是完美无缺的,孔子的真精神被之后的历代儒家所抛弃。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理论宣称中,各个时期的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都受到了批判,孔子成了孤军奋战的“孤家寡人”。

——摘编自李博《试论近代儒学的危机与流变(1840~1919)》

材料三   五四运动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但并未完全摧毁李大钊对儒学价值观的肯定。学贯中西的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对待儒学的独特观点,他既肯定和尊重儒学的“真理”,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基于这些思考,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儒学与西方学说相结合的主张,“期与东西文明之调和有所裨助,以尽对于世界文明二次之贡献”。

——摘编自姚文兴《论李大钊的儒学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三中学者对儒学态度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中“儒学精神的重建”“孔教复原”“东西文明调和”的内涵,并予以评价。
2024-06-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4820日,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1917年夏,吴宓赴美国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主动参加留美学生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电报到巴黎阻止中国和会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情”。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余载,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吴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强国的希望在人才,因而他对学生一向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季羡林、钱锺书、曹禺、李赋宁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读于他的门下。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11年之久,《学衡》出刊79期,刊发了大量研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告诫人们:“今日中国欲创造新文明,切不可斩断旧文明,宜取旧文明为根据”,呼唤人们“爱护先圣先贤所创立之精神教化,有与共生死之决心”。

——摘编自阎淑侠《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宓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吴宓具备的优秀品质。
2024-06-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阶段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1922年12月31日,爱因斯坦来到了中国上海。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爱因斯坦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知。他认为中国不会就此沦为“歹人”的笼中之囚,最后中国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在中国期间可能亲眼见到的是(     
A.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B.知识分子购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C.国民党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国民革命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成功进占上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根据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6-03更新 | 12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6 . 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下表所示)。

类别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代表团体
第一类具有“不满于现状、要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多空谈少实行”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强调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对于“人”的生活的革新,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与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类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以“教育”作为“社会进化的工具”,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真正民治的基础”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类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类以合作主义为改造中国的方法,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平民周刊社
第五类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北京的实社、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对五四运动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知识分子的抉择

学生易趋向革命,但浪漫而摇动,中国不会是我们几个学生所能救治的,我们必须农工平民大家都站起来。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1922年6月)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2)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最有觉悟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共同的抉择。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
2024-06-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8 . 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A.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
C.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9 . 五四运动前夕,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专门介绍马克思生平和学说的文章。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开始多了起来,《星期评论》《国民》《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当时(     
A.思想文化氛围相当宽松B.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
C.五四与新思潮相互促进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0 . 1919年5月,上海《申报》报道:今日午后两点,各校学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该报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A.根源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拉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24-05-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