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省、县两级制。但中国省区面积广大,置县过多,省政府有“鞭长莫及、呼应不灵”之苦,尤其在大规模军事、政治行动时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国民党中也有人提议缩小省区,但并未实行。国民政府为整饬吏治,维护治安,提高地方行政效率,19321936年,在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专署以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以求起到督察、指导和统筹辖区内各县、市行政事务的作用。行政督察专员由中央行政院直接任命,权力的来源则隶属于行政院,俨然充当了中央在地方的"代言人"。专署制度后期逐渐成为蒋介石扩张个人势力、排除异己的工具,其存废问题引发了国民党内部长期的争论。

——摘编自范鹏鹏《专署与地方治理》

材料二   专区专署制度是一种派出政府制度,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汉的部州制。人民政府建立后,中共在稳定政权、加强有效管理的背景下,沿袭了派出政府制度,在省县之间设立派出政府——专署,以指导、检查县的工作。专区专署制度于19491966年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和调整,形成定制。1967年,专区专署演变为省县之间一级行政,改称为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地区革命委员会又改称为地区行署,并恢复为派出机构。1983年至今,我国实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部分地区行署仍然存在。因此,专区专署制度是人民政府时期省县之间的派出政府制度的开端。专区专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地级行政建制的基础,是人民政府时期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

——摘编自侯桂红《人民政府时期专区专署制度研究(1949——1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设置行政专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专区专署制度与国民政府时期专署制度的共同之处。
2023-02-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赋历来为中央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但是民国以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各省田赋截留日益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承认现实的政策。1927年中央财政会议通过“国地收支标准案”,明令田赋划归地方。田赋划归地方的理论根据是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规划:“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皆为地方之所有,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中国沿海及江南等经济富庶之地大都落入了日军之手,这就使得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关税、盐税、统税)锐减。1941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下半年起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管辖。

——摘编自齐海鹏《中国财政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一直是按照地亩的常年产量来征收的。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到2004年,更是降到不足1%。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摘编自刘涵《简读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改革农业税的背景,并归纳其历史意义。
2023-01-11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使反动统治阶级发生分裂和战争。红色政权能够利用这种矛盾长期坚持下来。此外,红色根据地还能使红军获得便利于作战的地势和足够的给养。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1985年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多,走的路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得早的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是照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也并不那么成熟。”

——摘编自《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邓小平思想的创造性。
2023-04-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转折:遵义会议
背景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后,锐减到三万余人,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向____挺进;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
时间、地点____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____,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会后,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面的军事行动
意义(1)开始确立以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022-09-2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3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共产党政权建设与理论探索

材料一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着眼战略形势发展,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全区只划为1个行政省(察哈尔),6个行政公署(冀中、冀东、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294个县。1948年9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华北解放区成立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不同时期毛泽东主要著作及内容。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2)从上图中选取三部相互关联的著作,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01更新 | 57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于1927年宣布不采用暴力手段废止不平等条约,宣称打倒帝国主义非排外主义等外交方针。此后,逐步与各国就废除旧约、改订新约进行了谈判交涉,主要涉及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撤废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等权益。

1927年7月,美国率先与中国达成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宣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随后德、比、意、英、法、日等迅速仿效。各国虽然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新税率的确定仍然受到种种限制。由于英、美等国不愿放弃领事裁判权,相应的双边交涉迟迟没有结果(1943年才得以实现)。在租界和租借地问题上,英国1929年放弃了镇江租界,1930年放弃了威海卫、厦门租界,但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重要城市英租界和九龙租借地问题上拒绝让步。比利时在天津的租界也在1931年收回。法国、日本等国拒绝与国民政府谈判。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效果和局限性。
7 . 1932年9月苏区中央财政部发出第六号训令,要求各级财政部核查商人有无哄抬市价和破坏货币等行为,要求各级财政部要“经常鼓动当地商人设法运入日用必需品如洋油、食盐、洋火等”。这政策的出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苏区
A.推行外贸自由的政策B.受到美国经济封锁
C.工业品生产能力低下D.经济发展环境恶化
8 . [粮食危机与苏区建设]

材料一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见图4),该根据地自成立伊始,就深受粮食匮乏之困扰。1930年1月,中共鄂豫边特委报告说:“赤区粮食先被军队烧了大半”,该报告还提到,土豪劣绅带领土匪军队、清乡团压迫民众,“在光、麻、安三县被反动威胁不能归家的在三千人以上,跑在苏维埃区域不能归家的统计在三万人以上”。


——摘编自黄志高《地缘·粮食·革命:鄂豫皖苏区的际遇与困境》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高度重视粮食危机,1931年6月,皖西北特委第十四次常委扩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党和苏维埃必须领导苏区群众参加生产。使群众认识到劳动才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苏区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加强粮食运输,开展粮食救济,管控粮食流通,保障伤病兵的粮食供给以及提供金融支持来改进粮食管理。此外,苏区积极动员农民进行斗争,如潜山县的农会与当地地主豪绅也就稻价议定展开了斗争。

——摘编自张雷《鄂豫皖苏区粮食危机问题研究(1927—193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鄂豫皖苏区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鄂豫皖苏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在中共寻乌县县委书记的陪同下,毛泽东徒步对县城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一连召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参加调查会的有区乡干部、穷秀才、破产的商会会长、失业的小官吏等。后来,毛泽东写成了《寻乌调查》,涉及寻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成份、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毛泽东曾这样说:“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摘编自罗平汉《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此后,中央和地方成立了调查研究机构,促进了经常性调查的开展,领导干部带领的调查团也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中央对调查研究的机构设定及其职能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独立区域的区党委或省委、八路军、新四军之高级机关及各根据地政府均需设立调查研究机关。中央及各部委、群众团体成立了各种调查团,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西北局、中央青委、中央妇委、留守兵团等都派考察团深入基层,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有力推进了整风运动,逐步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认识到了主观主义的危害。

——摘编自李小娜《延安时期党的调查研究之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调查研究的特点,并基于调查研究谈谈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相比,简析民国时期基层治理变化的原因。
2023-06-01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届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