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0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27—1945年中共根据地及工作重要据点的分区示意图。据此可知(     

A.地区差异影响革命策略的选择B.革命发展严重依赖铁路建设
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D.革命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是新华社发行的《吴起镇会师》这次会师(     

A.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共军事力量的对比B.有助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
C.使陕北成为党中央“落脚点和出发点D.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024-06-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1928年在井冈山铸造流通的金属货币,成份为纯银,重量不低于七钱二分。该银元发行(     

工农红军“工”字银元
A.有效的抵制了法币政策B.源于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C.表明敌后金融体系建立D.标志着红色金融的开始
2024-06-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4 . 中央苏区国家银行为筹集资金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分别在1932年至1933年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480万元。历次公债发行时,广大工农群众、红军指战员、政府工作人员无不热烈响应,积极拥护。他们倾其所有踊跃购买公债,公债到期进行兑付时,广大群众踊跃退还公债或将到期公债调换成经济建设公债。这体现了(     
A.红色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的认同B.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已经被打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中共中央组织局制定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对改善公营工厂的管理做了许多规定,如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下设工厂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按月规定生产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实行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等。这些条例(     
A.在中央苏区得到了长期有效实施
B.极大缓解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困难
C.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
D.使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变成现实
6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很多根据地民众根本不知道“苏维埃”为何物,有些人干脆误认为“苏维埃”是党和红军某个高级领导,在私下里称“苏维埃”为“苏先生”。这说明(     
A.中共照搬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B.中共对自身政权性质宣传不足
C.民众尚未理解中共的革命目标D.早期马列主义中国化过程曲折
2024-06-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14次高考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按照共产国际的思维逻辑,工人成分的党员,就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就具有农民意识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如果按照这种出身决定思想的固化模式发展党员,将自身发展组织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和工业中心这些狭小地带,就无法将党建设成为群众性的大党,也就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教条主义的束缚,得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正确结论。以下地点与解决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是(     
A.湖北汉口B.河北平山C.福建上杭D.陕西延安
8 . 1927年10月1日,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强调,“依两湖农民暴动的形势,某几县的农民可握得某几县的政权,以发展各地的农民暴动”。11月18日,《中央通告第16号》明确提出,要尽量发动农民暴动的游击战争,建立“固定的革命区域”的苏维埃政权。这些言论(     
A.助推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B.对大革命失败原因进行反思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2024-06-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压轴信息历史试卷
9 . 1934年1月,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不是什么难破了天的大事,我们只需要从小处着手。例如,根据地的娃娃不少到了学龄,小学堂办了没有?村子里的窄木桥好几十年了,能不能想办法修一修或者重新建?许多人到了冬天生冻疮,有没有什么法子能搞点药治一治?”毛泽东这一论述反映的思想(       
A.促进了边区经济迅速发展B.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联合抗战
C.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D.与中国当时的革命运动相适应
2024-06-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10 .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抗战】

材料: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中国政治报告》汇集了1911——1960年英国驻华官员定期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其初衷是“全面反映过去一年内发生的与报告国相关的事件,并解释其对该国立场和政策的影响”。

1931827日,英国驻华公使M.兰普森的报告中,回顾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攻打红军之战况;“共产党……在条件艰难的山区开展远比国民党军队更为擅长的游击战。尽管国民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城区,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迫使共产党势力从江西和福建山区腹地的一地到另一地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驻华大使卡尔19411月报告中详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新四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动机的命令,因为它需要穿越的地区不仅有日本人,还有国民党中央军。……新四军于12月底出发;约2/3的人安然渡过长江。但是,其余人则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遭顾祝同部的军队袭击,约3000人牺牲……但官方的说法是,新四军发生叛乱,必须处分。

驻华大使薛穆“1943年年度报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府运用几支最精锐的部队,对共产主义地区进行包括军需品、医疗用具在内的严密封锁,然而,外国访客对共产主义地区的民主管理、全面战争基础上的民众组织、人民对共产党军队及政府的忠诚和热情支持,都给予了一致的赞扬。”

——摘编自喻卓《来自一线的观察——英国驻华外交官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外交官员在抗战时期发出的《中国政治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2024-06-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