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2.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摘自1929年《兴国县土地法》

材料二   1937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这一土地政策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积极的、有原则的让步,完全符合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页川《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材料三   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法强调要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但是,大纲中将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法,不仅导致许多地区土改出现“左”倾错误,中农的利益也大受侵犯,因此,后来在新区和全国范围内土改时即加以改变。

——摘编自韩广富曹希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出现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
2024-02-2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印度美国日本其他总计

%%%%
192041896460.9340494.916197823.57350510.7688496
1922137006973.71553198.430289516.3295871.61857870
192466926754.31071808.742654134.6284872.31231475
1926152903354.750642418.173396426.3261970.92795618
192898167350.848923025.344773523.2146520.81933290
1930194168155.8114387432.935059110.1450781.33481224
193242601411.5310235183.4889342.41022302.737195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
3 . 1936年《日满年鉴》(英文版)中记载了1926—1930年中国东北生铁的生产及输出(单位:吨)。表格中的生铁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生产出口
鞍山产量本溪湖产量
192616505451000178493
192720344550000244290
192822446163030249397
192921044376300299509
193028843385060222911
A.东北地区铁矿资源丰富B.国民政府的治理
C.服务于世界市场的需求D.伪满洲国的开发
2024-0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在题为《拿来主义》的杂文中指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死。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的文化主张,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解读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叙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26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193110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
2024-02-24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年份1926年1928年6月1945年4月1945年底
总数4000人13万余人121万人448.8万多人
比例工人占70%农民占76%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D.“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7 . 有人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红旗子”是(     
A.中共一大B.南昌起义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五四运动
8 . 据统计,1919-1937年,投资广州企业的华侨有7720户,投资总额约11.9亿元,投资行业包括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业、服务业、房地产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广州(     
A.作为通商口岸的地位提升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C.华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D.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9 .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

材料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指出其分歧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10 . 1932年6月,苏区中央局作出决定,准备“坚决进行胜利的进攻,争取苏区的扩大,争取闽赣湘鄂苏区打成一片,争取中心城市—赣州、吉安、抚州、南昌与江西及其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这一决定(     
A.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忽视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是对革命发展形势的错误认识D.推动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