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重大努力的史实。(至少列出两点)
(2)某同学在探究改革开放40年的阶段划分时,确定了下列5个时间节点:①1978年:②1984年:③1992年;④2001年;⑤2012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五个时间节点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并说明理由。(时间明确,理由合理)
(3)作为青少年,请你谈一谈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应肩负哪些责任?
2024-01-22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文化课考试历史试题

2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的著名作品,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并说一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启发?

2017-10-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1921年……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摘编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28年的曲折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经历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三次“左”倾错误,在挫折中,克服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和新理论;通过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旗帜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沈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中国近代以来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够领导中国革命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社会力量”,并分析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共产党在追逐中国梦中的成功事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追逐中国梦的认识。
2024-06-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济南惨案”所引发的全国性反日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第一次群众性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斗争。同年7月7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以外交部名义发表《废约宣言》,称:“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及双方平等互患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表示决心依如下三原则加以重订:(1)已届满期之条约,当然废止,另订新约;(2)尚未满期者,国民政府当以相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3)旧约满期而新约未订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面对南京政府的修约要求,且迫于中国民众和舆论的压力,欧洲各国政府在坚持新约未订之前旧约继续有效的前提下,大多表示愿意根据平等互惠的原则,派出全权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订立新约。……7月10日,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奉命照会国民政府,表示愿与中国订立关税新约。

材料二   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终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1973年,基辛格希望美国能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中国则谴责美国退回到与台湾保持密切关系的老路上。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中美双方再次接近。中美同意在关键的地区争议问题上,采取平行的或互补的行动。中国不再强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是提出第三世界应更关心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在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取得了质的突破。

材料三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态势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可行性。
2024-04-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土地法》《矿业法》《公司法》等法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经济会议,以整顿全国财税金融与加强政府财政力量。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经济法规有500项之多,代表了国民经济法制建设的成就。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诸多法规、章程,建立起政府统治者、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行为约束制度以及交易条件,如法律法规、农会行会组织细则、工会合同等,而违反这些行为约束制度皆有相应惩处机制。

——摘编自周海燕《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材料二   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思想,是国家为了获得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改变了之前许多思想家将粮食、衣服等看作是财富的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时的学者们从西欧各国现实出发,研究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了重视商业、重视货币等经济观点,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些学者在阐述对于某项政策问题的一些观点。

——摘编自杨建飞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其他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可以解除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企业,使之最合适社会利益的义务。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东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给你的启示。
2024-04-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

材料一   1930年前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全国已创建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中央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鉴于此,1931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并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放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评价它“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总结了自民国时期以来中国立宪的历史,借鉴了当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特别是苏联的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超越。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之基本框架,我国之后的宪法政治体制皆以此为基础。

——摘编自范进学《1954年宪法实花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给你带来的启示。
2024-05-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责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据报道,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0236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草案共11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笔者注意到,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也意味着各方期待的立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事宜已加快步入“办事”日程。

——摘编自人民网《立法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问题谈谈你的合理建议。
2024-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全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百年来,尽管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发生了变迁,但一系列伟大精神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从而展现出精神谱系的一脉相承性。

——摘自王炳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 

(1)根据材料一,在图中A、B、C、D四处标注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诞生的对应位置。在西柏坡作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怎样的转移的决策?

材料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这些红色档案历经战火,保存不易,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献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调研时曾深情地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西柏坡红色档案基本是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鉴于档案的唯一性,以及存放地点的分散性,查找不便。部分档案馆曾经进行过档案整理,编辑出版了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档案资料,初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传播,但其数量、内容和覆盖范围不足,难以适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因年代久远,许多珍贵的地方革命档案出现了字迹漫漶不清、霉烂和虫蛀等损毁,到了必须抢救的紧急关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西柏坡红色档案的主要价值。谈谈你对更好保护红色资源的建议。
2024-05-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文献主要内容
19294《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1937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10《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

——据臧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对农村土地政策分别进行了哪些调整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认识。
2024-04-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