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建党以来,中共革命所经历的艰难与挫折不能仅仅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去分析,还应从地理角度加以阐释。其中,有三个地理问题几乎与1921—1945 年中共革命的进程相始终。这三个地理问题包括革命活动开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革命战略空间选择的核心与边缘问题,以及革命势力的波浪式空间推进问题。区域不平衡问题关系到革命活动开展的空间选择;核心与边缘问题事关革命根据地的空间选址;波浪式推进则是中共革命势力推进的空间模式。……中共革命由东南向西北的地理转换恰为中共获得新生奠定了地理基础。

——摘编自程森《中共革命的三个地理问题(1921—1945)》

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长征标语

写标语是红军向群众传输革命道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长征经常处于急行军状态,写标语承担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宣传任务。据统计,散落在长征沿途的标语,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七千多条、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途中要求每一个能够识字的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驻地都要书写一至三条标语;所以书写标语的主体就特别多,为了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所有标语署名都用代号。由于物资极度匮乏,红军就利用当地现有的石炭、锅底灰、朱砂等材料,将标语涂在墙壁、门柱上;红军还将标语写在竹叶上,是为“叶报”;写在竹板上,使其随波流动,是为“水电报”;刻在树上,是为“树标”:此外针对普通标语容易被风吹雨刷、被敌人破坏的问题,红军还创造性地采用了石刻标语的形式。

长征初期的标语以“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基本口号为主。遵义会议后,出现了“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是帮助干人(方言,穷苦人的意思)的军队!”等标语。瓦窑堡会议后,标语又转向“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等等。

标语是红军宣传群众、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的重要武器。人民群众从标语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长征标语把革命火种撒遍中华大地。

——摘编自《浅析红军长征中标语的演变》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特点。
2024-05-14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3 .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

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兴久不衰、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我革命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品格。虽然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这一鲜明品格的概念正式提出是在新时代,但详细研究党史资料后会发现,党对自我革命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

——摘编自孙双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以“自我革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25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造成中国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促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将斗争矛头直指北洋政府,实际上既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又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民的爱国壮举。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支柱。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喊出反专制、反愚昧,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明确提出改造封建旧思想、铲除旧道德等斗争目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各种新思想的传入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很快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李永春、张新洲《毛泽东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____精神”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不得选用“五四精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开展实地考察、国情调研,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以下是“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第42线路——“红色贵州·雄关漫漫”: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景区——遵义市乌江渡景区——习水县青杠坡战役遗址——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赤水市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赤水市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遵义市苟坝会议旧址——毕节市金沙县钱壮飞烈士陵园——遵义市四渡赤水之南渡乌江渡口——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摘自国务院部门文件《“关于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公告”》

从上述贵州红色旅游景点中任选三个,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入选的理由。(要求:明确选择的景点,阐述理由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10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经》有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间歌谣融入革命斗争内容,越唱越多,越唱越广,越唱越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部分革命歌谣(节选)

序号歌谣名称歌谣内容
《藏龙卧虎根据地》大青山高,漫瀚山低,藏龙卧虎根据地。大青山漫山山青,遮山盖顶的八路军。要问八路军有多少?星星多少他多少。八路军本是老红军,一普真心打敌人。打得鬼子漫山滚,打得顽军丢了魂
《插秧曲》一,二,三,……绿映映,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同志哥伴着同志嫂,唱着歌儿插着秧。……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全国大反攻》九月里来刮秋风,红旗飘扬在天空,各路大军都出动,人喊马嘶多威风。问一声同志们到哪儿去呀?咳,杀进蒋管区
《最后胜利是我们》铁腿踏破万里云,脚踩黔军牵川军;能打善走是红军,拖垮累死‘中央军’,最后胜利是我们。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歌谣序号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江苏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七次,从党的一大到七大,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到坚持独立自主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开辟了独具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了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新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道路的新表达;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道路的新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百年道路探索中感悟历史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3-05更新 | 246次组卷 | 6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1(山东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在题为《拿来主义》的杂文中指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死。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的文化主张,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解读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叙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26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图中,虚线椭圆表示工业布局行为的相对峰值期。


注:集聚因素: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

——图1、图2均摘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结合图2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图1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2024-01-11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年代,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大论战刚萌芽,但论战双方的阵线是明显的。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新旧调和派等,都是站在主张以农立国的一边:而鼓吹新文化运动、西化、反帝反封的知识界则都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鼓吹者。以农立国论的代表人物是章士创。他提出的“返求诸农、以安国本”的观点,从农国与工国的不同政治道德法律习惯等方面来立论。宣扬农国更能维护中国文化独有的调和持中、尚俭节欲、清静安民、寡欲不争等精神美德:大讲欧战后欧洲工业国已“崩坏难于收拾”、而“吾国伪工业病之复洪涨不可终日”。以工立国论的代表有恽代英、杨铨、杨明斋等人,他们阐明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政治法律大部分是维持经济的组织及其社会道德习惯与秩序的,今其经济情形已变。则前之政治法律自然的随之而失其效用。”

30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活跃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对中国出路问题讨论的范围:同时,也由于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农村凋敝的情况日益严重。还有2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而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当时以农立国派提出的许多论点。特别是有关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农业是基础、工农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与政治民主的关系以及中国工业化面临的阻力与困难等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至今仍富有教益。如翁文灏在讨论中提出的“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口号,综合双方观点之所长,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