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1 . 抗战初期,中国的目标是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版图;伴随着战争的持久进行,国民政府对战后版图的构想发生了较大变化,既包括从盟国手中收复失土,也包括对边疆地区主权的强化。这一变化表明(     
A.国际秩序倡导公正平等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自由的赞歌。马赛人民高唱着《马赛曲》参与革命,和国内外的反对势力殊死战斗,后来法国政府定《马赛曲》为国歌。

革命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词曲意义总是相通的,《马赛曲》的歌词、旋律以及民族国家精神和革命斗争的象征意义,深刻影响了《国际歌》、俄国《工人马赛曲》、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歌曲的创作,成为世界上反抗外来侵略、争取自由与民族解放,推动民族意识的形塑和现代国家的建设的著名歌曲。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根据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4 . 《广宗县志》(属河北省邢台)记载1937年11月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冀南特委直接领导下,在广宗、南宫、巨鹿交界地带组建冀南抗日联军。这(     
A.落实了洛川会议的精神B.体现了“三三制”原则
C.为“百团大战”做准备D.推动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对事变表示遗憾和忧虑。日军攻陷锦州后,美国只是宣称“不承认主义”而已。英、法态度则更加消极,英国甚至拒绝同美国一起向日中发出照会。美、英、法的这种态度(     
A.主要缘于欧洲战场的牵制B.促使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D.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统区的历史教科书有意识树立孙中山“民族救星”的形象;而苏区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则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到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这种不同反映了(       
A.国共政治军事对峙的加剧B.孙中山三民主义内涵的演变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日本侵华的731部队人员回忆当年的“实验”情况说道:“和实验室相连接的粗管道中有一个用铁板制的气闸……电风扇一转,气闸一拔,毒气就流进关着‘马鲁太’(对在押活体实验里人员的称呼)的小屋里。”这则口述史料(     
A.说明了沦陷区内爆发大规模瘟疫B.呈现了战争是最残酷的
C.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D.可完全真实地再现历史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史学繁荣,在编撰中呈现出新趋势。不少阅读者更喜好参阅叙事简明类史著,因此一些史家对卷帙巨大的史书做了化繁为简式改编,例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后,竟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宋人在参阅喜爱的史著时,还撰有撮要、节要以及节抄类史著。与前代相比,宋代蒙学类史著数量与种类增长迅速,史家以十七史为取材对象,编排讲求上下两句成对,四言成句。宋人不仅为一些史书补配了插图,而且还有意创制了图文并茂类史书。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大力推行,一些史著刊编者为迎合读者应试之需,不仅对正史诸家注本做了综合编刊,而且在一些选刊的原著内,多附加题评、批注等特定内容,以增强其参阅效果,一些刊编者在拟定书名时还不惜假托名人,欲以达到广传旺销之效果。

——摘编自燕永成《宋代史书编传新趋势及其特点》

材料二   《史学季刊》是中国抗战时期大型的学术性史学刊物,其创刊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受日军全面侵华的影响。其作者群体主要为内迁到四川的高校教师,以四川大学为依托,规模之大、学术流派之多,在中国近代史学期刊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尽管这些史家存在流派、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在爱国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下,这一作者群体怀着经世致用的共同治学理念。在学术特色上,《史学季刊》注重史实考据,彰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主流。徐中舒在《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中寓民族情怀于古代四川文化研究,并强调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史学季刊》也重视对西方史学的介绍与引入,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展现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是中国史学研究接洽国际史学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唐勇《抗战时期〈史学季刊〉的创立及其学术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史书编撰呈现出新趋势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抗战时期《史学季刊》创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建议。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革命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但此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强大。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同盟军,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革命对象,在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灭我中华毁我民族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阶段。除极少数亲日派、大汉奸外,从农民到地主,以工人阶级到英美派的买办资产阶级,从共产党到国民党,无不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国民党拥有全国性政权及数百万军队,共产党过去曾有过三十万军队及数百万人的政权,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尤其是经过艰难困苦的长征,力量已大大削弱。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力量又不平衡,决定了统一战线在对外进行民族斗争的同时,内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

——摘编自袁永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当时“革命力量薄弱”问题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2024-05-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之,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有条件的合作。它的破裂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从土地问题这一角度来看,两党指导思想不同是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两党不能求同存异,照顾合作的性质和要求是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而两党土地问题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则是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

——摘编自吴九占、孟凤英《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材料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上级组织的共产国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共产国际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调整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力倡中国共产党放弃苏维埃旗帜,转而举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共产国际时时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党的独立性,同时又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惜代价维护这个统一战线不致破裂,这些指示和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保持统一战线的长期存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编自徐玉凤《共产国际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维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以及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2024-05-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三)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