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美术与抗战

19385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与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联合举办美术展览,目的是为了赈济中国的难民和伤兵。蔡元培受邀参加开幕式,他即席就美育与抗战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讲话,提出“美术乃抗战时期之必需品”。他认为“抗战时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宁静的头脑,又有强毅的意志”,“这种宁静而强毅的精神,不但前方冲锋陷阵的将士不可不有,就是在后方供给军需、救护伤兵、拯救难民及其他从事于不能停顿之学术或事业者,亦不可不有。有了这种精神,始能免于疏忽、错乱、散漫等过失,始在这全民抗战中担得起一份任务”,美术作品展览,可以对人们起到养成同情心的潜移默化作用,激励人们支持并投身到抗战工作中去。同时,他强调指出,当此全民抗战之时,“最要紧的就是能互相爱护、互相互助”,团结一致,才能达到抗战的胜利。

——摘编自孟彭兴《抗战前期的蔡元培》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评析蔡元培的观点。
2023-05-21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3·山东济南·一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