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1931年10月,傅斯年在致友人信中提到:“弟自辽事起后,深悔择此职业,无以报国。惟丁此国难,废业则罪过更大。”在不久出版的《东北史纲》中:坚持用中国东北,驳斥日本称东三省曰“满州”,傅斯年此举(       
A.声援了全国人民抗日B.开创了地方史研究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D.表明史学工作艰难
2023-11-07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130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全部认可
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是1937—1946年北京外侨人口统计,这反映了(        
时间户数口数
总计
1937年1690308123065387
1939年8796176871359431281
1942年11986240811865342734
1946年797136312582621
A.二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B.民国政府开放程度提高
C.民族战争形势影响移民选择D.欧洲各国对华侵略加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磐石游击队时期

以上总计七名,不知姓名者共二十余名

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

以上总计二十二名,不知姓名者共约百九十余名,共合二百一十二(名)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时期

以上共计二十九名,不知姓名者共约二百五十余名,合共二百八十余名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B.印证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开始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表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6 . 如图所示,《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刊行时,以“新年特大号”为题,以丰子恺的画作(一个儿童在水盆里洗刷地球仪上中国版图部分的污垢)为封面。这寓意
A.提倡国货,抵制日货B.洗雪国耻以展现民族新貌
C.彻底革除社会陋俗D.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期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这主要是因为(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
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
2022-02-25更新 | 1039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使“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这一过程表明
A.维新思想推动新民族观形成B.传统的家国观念被摒弃
C.中华民族观念深受西方影响D.反帝斗争促进民族觉醒
2022-02-23更新 | 811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
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