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侨汇是指近代以来,海外华侨汇款回国内的款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洋是近代华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地区。据统计,侨居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之一)的华人1931年为170.9万人;1934年为190.7万人;1938年达到222万余人。华侨中,千百十万之富豪相继出现,锡矿、橡胶等产业都被华侨掌握。侨汇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1902-1936年中国侨汇年均2.5亿元。1937年则达到4.74亿元,1938年国民政府在南洋加紧吸收华侨汇款,侨汇更达6.44亿元。

——摘编自林金枝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由于遭遇经济封锁,中国的外贸规模很小,平衡国际收支困难。1950-1988年,我国外贸逆差共计61.24亿美元,而同期侨汇约96.1亿美元,其中给侨属的小额赡家款占多数。国家通过提供专供生活物资等手段,将这些侨汇集中起来,同时又积极争取投资性侨汇。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投资公司吸收的资金,以1952年为100,“1955年就为305%"

——摘编自任贵祥《新中国三十年侨汇政策研究(1950-198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后期南洋侨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侨汇在新中国初期所起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具有普及读物性质的著作得以大量出版,且流传极广,如施瑛的《中国民族史讲话》、吕思勉的《中华民族演进史》、郭维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这些著作的标题和内容里大量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观念认同程度加深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扩大
C.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D.中国民族学研究受西方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7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工资“站在世界工人工资最劣等的水平线上”;但是国民党2月以来在改善工人生活方面“毫无事实的表现”,工人的生活“必须要改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     
A.坚持抗日与反蒋相结合B.努力推动抗日救国大计
C.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D.谋求建立工农民主国家
2024-04-12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押广东卷第9题 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是1936年毛泽东部分书信的摘编。据表可知,毛泽东意在(     
时间致信对象部分内容
1936年5月25日阎锡山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1936年8月14日宋子文
(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
恢复贵党1927年前孙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则非惟救国,亦以自救。
1936年9月22日蔡廷锴
(十九路军将领)
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新的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
A.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缓解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压力
C.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D.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2024-03-29更新 | 223次组卷 | 8卷引用:押广东卷第9题 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2年5月,京剧名家周信芳组织移风社,在青岛和天津演出《卧薪尝胆》等剧。自1937年10月起,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长达4年,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这些演出旨在(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大力普及京剧国粹艺术
C.激励民众投身民族革命D.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2024-03-26更新 | 332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2 选择题汇编——中国近现代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7 .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306次组卷 | 11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2(广东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读下图,可以看出该侨批加盖上述印章旨在(     

图:一封从菲律宾寄往福建晋江的侨批(汇款暨家书)。封底加盖“同胞尔忘倭奴之仇乎?请勿用仇货,抵制到底!”“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章。
A.在经济上支援国内抗日战争B.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10 .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2024-02-29更新 | 536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