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

2022年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时隔7年再次召开。100年前,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1939 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首次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2022-12-30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分布的空间观念,即“五服”观念。这一观念下,“华夷”为一个共同体,共处在一个天下。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主张各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是古代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赵本燕《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阐科)

材料二   1907年,杨度指出“在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他反对仅以文化同一性来认同民族,强调血统的重要性。……在清末,“中华民族”一词和“大民族”观念,即各民族平等融合为大现代民族共同体的观念,都已经出现。

——摘编自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38年,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杨松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外来说,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因而它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核心,它团结中国境内各民族为一个近代的国家。193812月,八路军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首次对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表达。该课本写到“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这些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百年来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不断深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度和章太炎民族观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末中华民族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中华民族观的发展。
2022-07-27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7年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成立。八路军积极组织华北民众参军参战,数月内军区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3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一年后扩展为近10万人,还组建了万余人的区县游击队和数十万不脱产的民兵自卫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体系。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坚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B.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