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 85 周年,85年前,清华大学学生蒋南翔的一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震撼全国。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吞华北的阴谋B.打击了北洋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C.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32—1934年,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主题主要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但1937年3月,中共报刊《救国时报》指出:巴黎公社是民族团结,一致御侮的榜样,是法国一切有民族意识优秀分子的结合,呼吁救国御侮必须团结并动员一切力量。这表明,1937年初(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共已正确认识到巴黎公社民族革命的性质
D.中共逐步实现从国内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
2024-01-20更新 | 300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河南)-2024年1月“九省联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2年2月底,国立武汉大学全校师生陆续迁往珞珈山新校舍;3月7日,时任武大校长王世杰发表讲话:“本来,关于新校舍建筑告一段落,我们是打算在这里举行一个纪念仪式的,但目前国难日亟,仪式将延到一个相当时期举行。”“国难日亟”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B.国民政府第五次“围剿”革命根据地
C.官僚资本主义巧取豪夺激化矛盾D.日本在东北和华东地区不断扩大侵略
4 . 1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中,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C.国共矛盾的彻底消除D.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6 .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主要是因为
A.史学研究越来越深入B.肯定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C.能完整还原抗战历史D.日本由此开始了侵略中国
2021-04-08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全大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A.宣扬三民主义B.加强党内的团结
C.巩固统治地位D.纪念孙中山先生
8 .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民族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反映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成熟与强大。下图中“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抗战胜利
9 .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下面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当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撰写的反映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 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印有222名“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板路 ④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所著的《南京安魂曲》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10 . 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东北抗战的第一枪。上海福昌烟草公司专门生产出“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上海人争相先购买,一时间,出现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不吸烟的人也买回几包留作纪念。这说明
A.全面抗战局面形成B.企业大发战争横财
C.中共领导民众抗战D.抗战成为民众心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