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豆选”是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深远影响在于(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B.创建了一种基层民主选举模式
C.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D.杜绝了选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2024-01-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①血战台儿庄                    ②《论持久战》的发表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1-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
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 . 革命歌曲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所弘扬的精神是(  )
A.五四精神B.井冈山精神C.长征精神D.抗战精神
2024-01-10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如图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某连环画,描绘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斗争的画面。据推测,该连环画的故事发生于(     
A.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B.红军长征时的重大战役
C.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D.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反攻
2023-12-2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6 . 八路军缴获敌人的文件中,有一敌军官的日记这样写道:“见到八路军就头痛,他来了你不知道,你去打他,又打不到。”这体现出(     
A.游击战的主动和灵活性B.八路军是抗日主力
C.日军实力的大幅度削弱D.国民党军队不作为
2023-12-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百团大战。该战役(     
A.首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2023-12-23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理解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的民主政权建设。
2023-10-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3·纲要上第2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发动了以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为目标的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B.武汉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全民族抗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材料二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千米,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

——摘编自郭德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材料三   1939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四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主题二 东方主战场

材料五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3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主题三 抗战的胜利

材料六  日本法西斯企图灭亡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入侵,激发起全民族空前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所积聚起来的民族凝聚力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如同火山般地喷发出来。国共两党重新携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旗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旗帜下,一切炎黄子孙,同心协力,一起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源华《中华民国史(第十卷)》

材料七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6)根据材料四、五,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7)根据材料六以及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的原因。
2023-10-16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23·纲要上第2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