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10月,抗战后方的《大刚报》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探究国人对战争形势及国内外重要政治问题的意向,收到了主要来自湘、桂、粤、赣四个省区的民众回信。以下为该民调的部分材料:

1:《大刚报》1942年民意调查部分结果统计(有删节)

序号问题及结果统计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竞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占99.5%未置可否:占0.5%
2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占69.4%德国:占30.6%
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占50.8%不要:占48.2%未置可否:占1%

2:调查结果之分类统计(有删节)

性别男:占94.6%女:占5.4%
年龄20岁以下2030304040岁以上
52.5%26.8%14.1%6.6%
职业学生公务员商人军人工人自由职业农民其他
39.6%19.9%14.8%14.6%7.7%1.27%0.8%1.33%

——据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整理


(1)根据材料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刚报》民意调查反映的民众对抗战前途走向的认知,分析这种认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大刚报》调查结果的史料价值。
2022-11-12更新 | 39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甲、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之一而积极生产,成绩特出;乙、推动他人生产,并获得成绩……

——摘编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一)

材料二   1950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

——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

材料三   1979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

——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材料四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


(1)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中劳动模范标准设立的原因,并分析材料二、三中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四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岁入总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单位:万元,1939-1940年为法币,1941-1945年为边币)。这一变化说明
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5
公营贸易收入6.032.7213963.2075999.53
财政收入660.03973.101960.5134867.50161007.43
百分比0.91%0.28%42%47.07%
A.边区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
C.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突破D.边区的币制改革成果显著
4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 . 如表反映了1935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这表明(     
时间土地政策调整
1935年12月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的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改为没收富农出租土地,保留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其他财产
1936年7月将地主不分地改为分给耕种份地和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并保留小土地所有者和抗日军人等的土地
1937年8月“减粗成息”被列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A.阶级矛盾不断上升B.共产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时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6 . 1941年5月1日刊印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一举措
A.推动了党对工作重心进行调整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
C.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开始变化D.有利于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022-01-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量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摘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迁徙之自由权。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而人民则有用无论问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40年代政权建设的性质,指出40年代的创新之处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1年苏区苏维埃选举时规定,农民居民30人选一代表,工人居民13人选一代表,其他阶级代表名额极少或无;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选举则不分阶级、阶层,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D.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策略调整
2022-07-24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抗日战争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 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 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重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 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 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 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 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