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59%上升到1945年的69%,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1938年的41%下降到1945年的31%。据此可以说明
A.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政策B.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D.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的局面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 . 抗战前,晋察冀边区的村政权,主要掌握在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少数人手中,主要职责是完成官府交给的催征钱粮、征收推款等任务。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村政权进行了改造,在边区大规模的开展村选运动,废除封建的以户为基础的同邻制度,普遍建立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为抗战积蓄群众基础B.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
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商业贸易中,牙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被称为“商人中的商人”。但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阻滞了边区贸易。19389月,晋冀豫区党委在制定财经政策中,专门提出了“取消包税牙行,由自己办理(牙税)”。政策实施后,牙商实际上并未从市场上消失,纷纷转入地下。随着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剧,根据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加强对敌经济斗争,根据地着重活跃商业贸易和恢复经济秩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地政府认识到取缔牙商,强调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1943年根据地制定的经济政策中不再含有取缔牙商的相关内容,允许牙商向集市管理委员会登记后,凭证件在集市上交易。

——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根据地的牙商政策。
5 . 标语口号作为宣传思想、引导行为的工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下图为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提出的标语口号。该口号的提出意在
A.以斗争求团结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B.回击国民党内汪伪集团的投降活动
C.表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D.调整军事斗争策略以适应形势变化
6 . 抗战以前,西南地区基本上由各地方军阀控制,财政上不容中央染指。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独资兴办、与西部各省地方政府合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这种变化
A.推动了工业布局渐趋平衡B.有利于改变西南地区经济分割的局面
C.建立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D.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 .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土地政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B.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一直是革命重点
8 . 如表是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村代表和县议员的统计。其中,地主、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这说明边区政府
阶级构成在村代表中比例在县议员中比例
工人和贫农49.2%35.5%
中农37.9%51.6%
地主、富农、商人12.9%12.9%
A.民主的渐进性B.领导权产生变化
C.民主的广泛性D.落实三三制原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5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