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并以“涨海”称之。晋代渔民便已在南海诸岛从事捕捞活动。宋代官方地图《诸蕃图》中,南海诸岛已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政府还派水师巡海至西沙群岛一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到南海测量。明清两朝,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并置水师负责巡视和军事戍卫。数百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种植椰树、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许多供奉神明的小庙,人们还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历代古钱币。

——据吕一燃《中国海疆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战败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负责南海各岛屿的受降事务。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军抵达东沙群岛,设置气象台,后又增派军队登岛驻守。1946年11月28日进驻西沙群岛之武德岛。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岛接收人员在太平岛举行接收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后又与法国政府数度谈判,收回南沙群岛的主权。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据陈谦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材料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宣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处理南海问题的首份政治文件,意义重大。

——据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南海诸岛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南海主权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对处理南海问题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伊始,漫画家就呼吁:“敌人的炮火使我们遭到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直接打击,我们全部都觉醒了,全部都发现了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每一个漫画作者都在抗战必胜的信心下,努力工作着。“漫画界以最大的热情把这个战斗的艺术形式直接为抗战服务。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漫画界王敦庆、鲁少飞、叶浅子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教亡漫画宣传队。抗战漫画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兴起。

救亡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南京举办了大型“抗敌漫画展览会”,虽然在日军的空袭下,但市民仍然跃参观。南京展毕,他们还到扬州、镇江等地展出。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并出版大量的漫画刊物。各报刊也都纷纷刊载抗日漫画作品,如武汉的《新华时报》,广州的《青年画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桂林的《教亡日报》,成都的《新新新闻》等。

——据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漫画运动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漫画运动的作用。
2023-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省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材料一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戈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

材料二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修志因政府的倡导,加上对本土关怀风气渐起,本地士绅也认为省志是"民族精神之所系,区域研究的起点,而为国史之要删和乡土之历史",修志事业逐渐发展。1948年设置台湾省通志馆,翌年改组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地方志编纂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在台湾省通志馆以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省通志和县市志全面编修,十年间共修成20部方志。这些方志既承接了传统修志方法的一面也有其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在内容方面则广搜博收,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倡导学科分工以编辑近代型的志书,体例上也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摘编自吉正芬《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台湾光复至20世纪50年代台湾方志编纂的特点,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史学传统中方志编纂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期的英国,招收精英阶层及贵族子弟的公学中逐渐开展足球运动。这些学校的高年级学长经 常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比赛,以此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纪律约束。这些学生升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后,自发开展未获官方批准的校际联赛,仅从 1860年到1863 年有记载的校际联赛就达 25场。他们还合作制定规范的足球比赛规则与章程,并利用报纸和媒体将各自的规则印制出来征求社会意见。英国现代足球运动逐步被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摘编自黄金葵《中国古代蹴鞠衰落与英国现代足球兴起之深层审视》

材料二现代足球,于19世纪晚期传入香港,并逐渐成为华人积极参与的大众活动。20世纪上半叶,被誉为“球王”的李惠堂是香港足球界的代表人物,并达到亚洲顶尖水平。日本全面侵华后,他疾呼“抗战毋忘体育”,多次组织足球义赛,呼吁球迷“加倍输财出力,多多益善,使结果圆圆满满”。香港沦陷后,李惠堂参与了大后方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桂林“一路长征”至成都,“各界慕球王名而来观者,更万人空巷”。1944 年,李惠堂由蓉抵渝,与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足球队进行多次足球赛,中华体协的报告称“以联络友谊,增进邦交,鼓舞奋发之精神,达成同盟国早日之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至桂林,他参与庆祝胜利义赛,“赛毕球王受人包围,几有寸步难行之感”。“体育抗战”的实践 至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足球兴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足球运动的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足球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2023-01-10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4(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