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

●梁济(1858~1918年),清末举人,他的思想遵循着传统儒学内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他主张在维护现有秩序下,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梁济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他创办《启蒙画报》等报刊,捐款兴办新式学堂,为民间戏剧撰写歌词,采用通俗方式启发民智;任职期间积极兴办工艺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辛亥革命后,梁济的思想是复杂的,虽对清廷不满,但深受忠君死节观念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梁济再次失望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兵祸蔓延、人民苦穷的现状,于民国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积水潭身亡,留下“世界会好吗?”的遗言,这被称为梁济之问。

——摘编自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

●梁济,一亡清之部员耳,以世受国思,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顾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逊国之时,又不死于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延至今日始死,岂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盖犹有希望耳自欧战告终,德皇逊位,奥匈俄等,将尽变为共和国,则二十世纪中国不容有君主之政体矣。梁氏默察伤,势穷望绝,乃不得不死欺。

——摘编自1918年《申报——自由谈》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梁济选择了有计划地殉清,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来体现强烈的国家意识,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

——摘编自王志通《为国身死》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传统士绅梁济“舍身捐躯”的原因,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对“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作出回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会议

内容

出处

1921年

中共一大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持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922年

中共二大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馆藏纪实摄影作品,1949年5月27日,战地记者陆仁生摄于上海南京路。经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严格审查,由新华社首次公开发表,之后多家著名媒体转载刊登。时人称此壮举为解放军送给上海群众的“见面礼”,更多的人也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解放上海的解放军列队露宿在上海街头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当时国人为何会“由此断言‘国民党回不来了’”。
2023-07-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就是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做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录自《求是》2022/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有哪些?
(2)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023-06-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在各种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邓小平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自己的民生思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邓小平还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要求,沿海地区要依靠有利条件率先发展起来,同时带动内地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等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沿海地区要帮助内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沿海要顾全这个大局。邓小平认为,国权和国格比人权和人格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国权和国格,何谈人权和人格。因此,国权和国格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

——摘编自黄喜生《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2023-01-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13日,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至九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1927年周恩来在欢庆胜利时讲话摘选

材料二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9月毛泽东《西江月》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政府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


(1)材料一中提到的“起义”是什么起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起义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发动这个事件是中共在什么会议上决定的?这个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3)结合所学,举一战役证明在1937年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幻想。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其作用。
(4)材料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最初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固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将各种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 式在此后被长期使用。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囤积或铜铸器皿的习惯,所以铜钱流通 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使用。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于是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 元为法定货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白银国有化,禁止白银外流,这为抗战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银圆券,但仍以失败告终。币制政策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根据地种类庞杂、折算不变的货币。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12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法定货币。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制度发展历程的特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诞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2022-03-31更新 | 440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 '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四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能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