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二战后东西方经贸的发展]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东西方经贸情况开始慢慢好转。1954 年和1958 年, 西方国家两次缩减战略物资禁运单,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东欧许多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与西方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不是偶然的, 有多个因素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以后,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重点之一便是西欧。在西方世界中比较强调独立性的法国, 在 1964 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在西欧引起较大的反响。许多西欧国家要求同中国建交和发展贸易关系的呼声愈来愈高。在 1964年中国与意大利、奥地利达成互设商务代表处的协议, 这对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中法之间的贸易额为5991 万美元, 到 1965 年时中法贸易额已达12092 万美元。同期, 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额也从4565 万美元增加至8573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东西方贸易得以发展的因素(要求:符合史实, 列举两个因素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中国重视与西欧国家发展贸易的原因。
2023-09-16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八)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有名无实。其后设置资政院,然而权力相继由满族内阁与皇族内阁掌控,载洵等人“殖其私财,卖官鬻缺”。各省请愿者虽云集京师,但“政府始终冥顽如故,最后竟以军警驱逐请愿代表回籍”立宪运动最终失败。

——摘编自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

材料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之后,各方争议甚大。中国民主同盟认为,“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程序与精神。孙科等国民党高官认为,该法“思想上有矛盾,因之在制度上欠和谐”,不能体现典型的时代性格。其他国会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都未参会,“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该宪法最终沦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摘编自汪朝光《中华民国史(1945—1947)》

材料三   在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工作。除了全国各级人大596万多代表的讨论外,还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民讨论,参与人数达1.5亿,形成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该宪法的制定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为其后历次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

——摘编自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宪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   
3 .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化三改”、三线建设等阶段,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从工业化建设第一个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可以发现:(1)我国依据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既发展沿海工业,也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建设注重平衡工业布局。(3)我国重视工业发展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摘编自徐坤《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于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化三改”实施的有利条件及其所确立的经济制度。
(2)从史料证据关联历史结论的视角,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所说“伟大成就”之间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彰显的“中国智慧”。
2024-03-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阶段阶段特征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1)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在学习中有哪些方式可以展示中国外交成就。
(3)结合现实,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你的建议。
2024-01-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3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能源外交,一个普遍使用的定义是“使用外交政策去确保国际能源供给的安全和提升能源部门的合作(大多是双边政府合作)”。

1949—2012年的能源外交概况简表

阶段概况
1949年到70年代初1949—1963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达3123万吨,超过了同期自身产量,其中进口苏联的石油占到总进口量的74%,其他进口渠道包括罗马尼亚等国。1964-1973的10年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仅为680万吨,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累计达2.39亿吨,进口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70年代初到1993年1973-1993年,中国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3.77亿吨,出口对象主要为东北亚、东南亚邻国,其中日本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量。
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迅速开启水电、化石能源、能效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从1986年起与法国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1993—2002年1995-2002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从1710万吨增至7026万吨,来自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在中国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从2%上升到16.4%,伊朗原油的占比从5.4%上升到15.3%,非洲地区原油的占比从10.8%上升到27.16%。
2003—2012年自2004年,中国先后与安哥拉、与俄罗斯、巴西、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刚果(布)等国采取了“贷款换石油”模式的合作。
多个陆上油气管道项目在2003年前后开始得到实质推进。到2012年前后,西北、东北、西南三大陆上战略通道的格局初步成型。
中国与美国于2009年建立“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配套建设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等工作平台。2010年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成立。

——摘编自张锐《中国能源外交历史与新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能源外交概况做出合理解释。
2022-02-21更新 | 39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押题模拟 (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共成立初期,陈独秀认为中国农民要走出各种生存上的困境,需引导其加入国民合作运动,组织农民加入各种合作组织。瞿秋白在剖析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后,认为大规模的合作劳动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1943年,毛泽东在论及根据地的生产问题时指出,根据地内要实行劳动互助,发展为群众服务的合作社。他认为,不把合作社看作为群众服务的团体,而当作为少数工作人员赚钱牟利或政府公营商店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否为群众服务,是对合作社认识上是否正确的标志。

针对新中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邓小平认为,合作化需要稳步推进。宣传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让农民独自面对,只能“呛水淹死”。政府指出,要帮助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流通组织,要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

——摘编自陈炎生、程泽时《中国共产党百年合作社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演进及启示》


(1)据材料概括中共成立初期,党对农村合作社组织作用的认识。
(2)据材料,指出毛泽东认为合作社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对推进合作化有何具体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推进合作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作用。
(4)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合作社建设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内廷秘书机构军机处,其最重要的职掌,是将皇帝口谕拟写为文字“上谕”下发。……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控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它事实上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四十三)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四十四)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四十五)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及发布命令之时,须副署之。……《临时约法》在参议院、大总统、国务员三者关系中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国务员有实际的责任,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却受到限制。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19549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机床边、矿井下、田野里的工人和农民的代表;来自课堂、实验室、医院、研究机构、文化部门的知识分子代表;来自军营和边防的解放军代表;来自内蒙古草原、西藏高原、天山脚下和西南边陲的蒙、藏、维、壮、苗等少数民族代表;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大会的任务是制订宪法和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摘编自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的职责和实质。
(2)根据材料二,指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制度,并分析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和任务。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
10 . 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和平共处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概括材料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编自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是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却没有被打趴下,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是靠国民党、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结合史实,对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1953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的谈判中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6月,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指出这些原则也应该适用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摘编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4)概括材料反映的中国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