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他希望通过西方教育,使贫穷、愚昧的中国得以复兴。容闳的主张得到了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两人奏请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学事宜。留学生派出时并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1872年,容闳任学生监督奉命率首批幼童 30人赴美留学。到 1880年,留学计划突然终止,幼童们被斥为“腹少儒书,德性未坚”、“沾染外洋恶习”,被召回国,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就此夭折。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众多的近代知名人物。

——摘编自卫青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材料二   1949年初,侯祥麟与留学生中的一些进步学者,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他们定期举行活动,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回国。1949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同月1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郑重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据统计,从1949年8月到50年代末,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2500人。

——摘编自熊华源《新中国第一波留学生回国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幼童赴美国留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以后留学生回国的原因。
2 . 简答题:
(1)简答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列举近代中国人民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
(3)请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023-01-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以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当国家遇到重大危机时,从联邦和州政府这两大权利主体的角度看,联邦政府插手原本属于州政府范围内的事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州政府需要依赖统一的全国性的联邦政府协调各州出现的关键问题,也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政府补助。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既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又受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有一个共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对此,周恩来强调:“现在,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领导,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4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其(     
A.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D.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说:“1950年初《中苏条约》的签约动议完全由中方所提,内容也违背苏方初衷。在对朝出兵问题上,虽然苏联一再出尔反尔,最后仅限于声援,但中国义无反顾独立地制定参战决策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该学者意在强调,建国初期我国采取的这些举措(     
A.瓦解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B.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6 .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国掀起政治学习的高潮。各地创办了各种短期的政治大学或训练班,帮助知识分子建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短期内,有20余万人人学了这类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习主要是为了(     
A.提高知识分子理论素养B.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C.贯彻和落实“双百”方针D.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革、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从来都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决议(草案)》中还规定了政府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化肥应用发展到农业机械化,这些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号文件”,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不断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以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均遵循“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强农,惠农政策制度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摘编自邹於娟《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与18世纪的英国农业发展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变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9年,《共同纲领》表述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了1953年9月,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推知,中国重工业从“重点”到“优先"变化的重要前提是(     
A.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B.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
C.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表所示为“一五”计划制定期间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工业化的两则观点,这两则观点所关注的焦点是(     
张闻天(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在开始时期如聘请专家墈测实际,定制成套设备,建立工人宿么、办公室厂房等。并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我想,在充分动员群众的基础上,甚至以募捐或发公债的方法,也是可以解决困难的
毛泽东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这一条康庄大道
A.苏联援助和独立自主的关系B.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的条件
C.改善劳动者生活品质的途径D.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2022-08-25更新 | 130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