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农业本身的积累和国家从农业取得的积累,在合作社收入中究竟占多大比例为好?请大家研究,议出一个适当的比例来。其目的就是要使农业能够扩大再生产,使它作为工业的市场更大,作为积累的来源更多。”据此可推知(     
A.农业合作化程度受到中央重视B.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已迫在眉睫D.党中央注重克服苏联模式弊端
2024-05-08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汾钢铁公司始建于1958年,曾是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1965年,公司成功试制出高频螺旋缝焊管,填补我国钢管生产空白,产品被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国导弹研发等重要工程。改革开放后,临钢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于1987年建成炼钢生产线,于1989年完成中板生产线改造,结束了有铁无钢、有钢无材的历史。1998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临汾钢铁公司重组改制为“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和“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速技术装备升级,全面优化工艺结构。其中,3300mm中厚板生产线、不锈钢热处理酸洗产线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营业收入由改制前的8.67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利税由0.68亿元增长到7.4亿元。

——摘编自《临汾钢铁公司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临汾钢铁公司建立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汾钢铁公司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024-05-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产业选择方面,用于帮助煤矿业、棉纺业恢复生产的工业投资占比较大,投资布局也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居多。而仅过去大半年,投资政策明显向国防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工业倾斜,进一步强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意识。该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国内经济恢复形势严峻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民主革命任务尚待完成D.东亚局势骤然紧张
2024-03-30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为1950—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的相关数据(部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进口总额(亿美元)

机械设备进口占比(%)

生产原料进口占比(%)

1950年

4.86

22.5

60.9

1956年

14.32

53.6

38.0

A.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B.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C.机械化生产基本普及D.对外贸易实现顺差
2024-03-22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版图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密不可分。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版图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一1978年为第一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经济广泛的平衡促进与重要工业内移;19781991年为第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特区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进而引中出梯度集约式的发展战略;19912010年为第三阶段,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进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和东部反哺中西部的发展局面;201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强调的是贯通东西和串联南北的经济带与城市群建设,并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布局推动中国经济版图的边界向更广泛的国际领域延伸。

——摘编自周立群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阐述这两个阶段经济版图发生的主要变化。(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史实与所选阶段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4-03-02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在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共选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选举产生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1226名代表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工农联盟的优越性D.民主法制建设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56年,毛泽东说:“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由此可见,毛泽东(     
A.肯定宏观调控的作用B.主张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
C.重视发挥企业积极性D.认可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3-11-25更新 | 21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2023-11-17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都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     
A.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作用B.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C.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D.摸清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2023-11-01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