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较短时间里全国建立起数量庞大的放映队,每个放映队要配备1台移动放映机、1台发电机、1套扩大装置、1个自耦变压器、3个收束银幕、1个均衡电阻、30600米片盘、10个左右120米片盘、10个片箱。他们携带影片进入工矿、农村地区,让电影真正深入到基层。

1950—1957年18个省市区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放映单位数量

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山西内蒙古浙江山东江西
19501.61.61.00.60.20.30.1____0.1
19524.92.31.51.10.50.40.30.20.4
19577.02.62.93.22.52.71.11.015
____福建湖南河南广西甘肃青海贵州四川新疆
19500.20.10.00.10.10.10.00.11.4
19520.30.20.20.20.20.90.10.31.6
19571.30.90.81.21.96.01.01.45.8

——据徐鹤涛《电影如何下乡——新中国放映队体系的建立》

材料二   195138日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举行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辽远的乡村》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这批影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农兵形象迅速占领银幕……。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放映事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影下基层工作发挥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版图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密不可分。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版图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一1978年为第一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经济广泛的平衡促进与重要工业内移;19781991年为第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特区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进而引中出梯度集约式的发展战略;19912010年为第三阶段,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进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和东部反哺中西部的发展局面;201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强调的是贯通东西和串联南北的经济带与城市群建设,并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布局推动中国经济版图的边界向更广泛的国际领域延伸。

——摘编自周立群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阐述这两个阶段经济版图发生的主要变化。(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史实与所选阶段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4-03-02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5年,教育部颁发规定,要求小学阶段设立手工劳动课,每周1节,并要求“和有关学科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充分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并争取当地著名技术家的协助,尽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规定意在(       
A.建立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B.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
C.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D.推进“四个现代化”战略
2024-03-01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开放战略,但总体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敌视或封锁的态度。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1952年,工业GDP 占总GDP的份额仅为17.6%,1978年达到了44.3%;1978年,中国粗钢产量、煤产量和发电量的世界排名分别达到了第5、第3、第7位;1953-1965年期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涵盖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工业化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推进工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采取过政府推动型工业化模式和市场拉动型工业化模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会受制于他国或成为他国附庸,但这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或与外界隔绝。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晗李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4-02-29更新 | 39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为国家对辽宁的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
年份1950年1951年1952年
比重39.6%22.7%31.3%
其变化主要是由于(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
C.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D.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
2024-02-28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面的“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导致图中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确立
2024-02-28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11次模拟考试暨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B.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
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D.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以前,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了牵制日军,我党对敌占区实行了严格的完全管制贸易政策,禁止边区粮食出口,不与敌占区开展贸易。19404月召开的黎城会议上,中共中央北方局确立了“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对外统制”是指根据地的出口贸易必须在根据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商品的出口必须换回根据地所需的必需品;“对内自由”是指除特别规定的违禁品外,在根据地内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1943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日趋完善,根据地在贸易统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市场,采取统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粮食统制政策:“恢复粮食自由集市,根据地内粮食买卖贩运完全自由。”由此,太行区以粮食交易为主的集市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摘编自杨建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3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的第一年,尽管得到了苏联等国际力量的支援,但要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仍需在综合考量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从具体国情来看,1953年,我国市场上多次出现各类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粮食领域的消费状况最为严峻。1953年,国家只能完成310亿斤的收购,而统销数量则需要567亿斤。城镇地区的用粮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765万增加至7725万人。加之自由市场上粮食倒卖、投机倒把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消费。19558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后,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序幕。

——摘编自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粮食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两人主总之……人主尊为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毕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2024-02-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6 材料解析题——“启示认识”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题型06 材料解析题——“启示认识”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