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2 .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回忆:"(1960年)我把一张选票投进了红色的票箱中,从那一瞬间,我开始觉得我是一个最富有的人。我和我的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自己祖国的主人。”这反映了
A.广大人民参政意识增强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完善D.根本政治制度己确立
2022-02-01更新 | 50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
人数668274284100636030l77147
比例54.48%22.85%23.16%8.16%5.14%489%2.45%14.43%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021-07-28更新 | 551次组卷 | 29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南方来的也好,北方来的也好,天气热也好,天气冷也好……把汽车厂建设起来是我们最光荣的任务,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工厂。”奠基典礼上的这段讲话揭示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的原因包括(       
① 调动全国资源投入建厂的工作机制       ② 广大工人和干部的艰苦奋斗
③ 新中国发展工农业和国防的需要          ④ 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5-09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清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1956年底,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完成了(       
①对农业的改造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③对手工业的改造       ④一五计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 .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019-01-30更新 | 2190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2018年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表

1840年前后194919782018
原煤少量开采0.32亿吨6.18亿吨36.8亿吨
2万吨15.8万吨3178万吨11.33亿吨
原油无现代开采12万吨10405万吨18911万吨
发电量尚未使用43.08亿度2565.5亿度7.17万亿度

——摘编自《从三个历史节点看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表中提取一个有关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理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D.照搬苏联农业模式弊端显现
2021-05-18更新 | 541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

——摘编自韩大元《“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行取决于对法典观念的合理定位,即需要服务于实践的考虑,不宜为了追求体系建构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提供具体规范;应遵循汇编式、重述式的法典观念。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民法典编纂清晰界定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构合理的中国民法的法源体系。

——摘编自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


(1)结合材料一,归纳“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理念及其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下图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①轻重工业发展速度均衡                            ②工业建设考虑到地域平衡
③工业体系构建日益完备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01-06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