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这说明,建设“四个现代化”(  )
A.是在一届全国人大上提出的B.是我国当时的经济工作重心
C.是由中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D.是经济领域冒进思想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某同学试图运用史实解读下图,其中合理的是

新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甲图B.国民经济调整——乙图
C.“人民公社化运动”——乙图D.经济体制改革——丙图
3 .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这项政策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2021-02-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一五”计划中心任务是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重工业。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建成投产。1956年,我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A.造成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C.超越了生产关系变革程度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 .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统治者的国家”。新中国的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该学者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自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自童光政的《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
8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确立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0-10-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九福乡长福村最后一户单干村民朱文章从拒绝入社到主动入社的过程。以前他认为“有耕牛,吃、用、花三不缺,还管什么合作化不合作化呢”,因而拒绝入社。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并且合作社在他家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使他决心加入合作社。这一报道
A.说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C.对社会主义改造有动员作用D.反映了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