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存在严重保守倾向
2019-11-12更新 | 129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五四宪法”的制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宪法草案(初稿)的提出与讨论,先后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进行讨论;第二阶段是宪法草案的公布与全民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全国人民关于宪法草案的意见有52万多条。这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A.具有开放性与民主性
B.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
C.表现出程序繁琐复杂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3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共支付了33.5亿元人民币,就基本买下了整个国家(台湾除外)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举措
A.大大损伤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尝试
C.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道路
D.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
4 . 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B.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C.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D.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2019-07-24更新 | 555次组卷 | 25卷引用: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他国国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2019-07-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2019-06-10更新 | 5227次组卷 | 65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湟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话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
①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②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③我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
④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019-05-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
A.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
B.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
C.“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
D.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
2019-05-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10 .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项目工业增值农业增值钢(万吨)粮食(亿吨)
计划值14.7%4.3%4121.9
完成值18%4.5%5351.95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C.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