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两图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1977—1991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



图4

图5

材料二1992年以来出版的人物传记,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其中,欧洲人物3906种、美洲人物2784种、历史人物2616种、……马恩列斯毛邓等领袖人物772种、军事人物685种。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传记人物数量达7335种,占整个传记书目抽样数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图5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2年以来人物传记类出版物的主要特点。
3 . 观察如表,从总体上看,其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时间调整主要内容
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D.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22-11-20更新 | 811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单位:%)。该普查数据(     
人口属性男性女性18岁以上18岁以下汉族各少数民族城镇乡村
比重51.8248.1858.9241.0893.946.0613.2686.74
A.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B.为加快基层民主建设做好准备
C.表明我国人口的结构较为合理D.为全面开展经济建设提供依据
2022-11-19更新 | 426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关键词及历史解释

时期

关键词

历史解释

20世纪50

60年代

经济增长导向型、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1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发展导向型、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2)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

——据周霞《建国以来现代化模式发展比较研究》整理


参照材料中(2)处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的历史解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6年,浙江有农业干部指出,施行“专管地段责任制”再加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结果偷工减料的少了,懒的少了,装病的少了,放掉农业出去找副业的少了。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地方(     
A.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B.坚持农业改造的工作原则
C.探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D.试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2022·江苏·二模
名校
8 . 下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时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9 . 下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成员有陈云、李富春等)赴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小组,开始全面编制工作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A.准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B.缺乏编制长期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
C.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D.已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 下表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年代19501952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据表中信息,可知5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A.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加B.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有违“一边倒”外交策略D.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2022-05-08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